网上有关“清朝书法家有哪些”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清朝书法家有哪些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1,傅山(1607-1684)明清之际道家思想家、书法家、医学家。初名鼎臣,字青竹,改字青主,又有浊翁、观化等别名,汉族,山西太原人。傅山的诗文思想性、现实性极强,写作不拘成法,任性直率,古奥老拙,慷慨苍凉,奇思逸趣,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书法草楷篆隶,无不精工,豪迈不羁,独辟蹊径,名满天下,傅山的书法被时人尊为“清初第一写家”。他书出颜真卿,并总结出“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于直率毋安排”的经验。
2,金农(1687-1763),清代书画家,扬州八怪之首。字寿门、司农、吉金,号冬心先生、稽留山民、曲江外史、昔耶居士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布衣终身。书法创扁笔书体,兼有楷、隶体势,时称“漆书”。五十三岁后才工画。其画造型奇古,善用淡墨干笔作花卉小品,尤工画梅。
最能反映金农书法艺术境界的是他的行草。他将楷书的笔法、隶书的笔势、篆书的笔意融进行草,自成一体,别具一格。其点画似隶似楷,亦行亦草,长横和竖钩都呈隶书笔形,而撇捺的笔姿又常常近于魏碑,分外苍劲、灵秀。传世书迹有《度量如海帖》,今流入日本。《盛仲交赞》,绢本漆书。
3,邓石如(1743-1805),安徽怀宁人。清代篆刻家、书法家,邓派篆刻创始人。初名琰,字石如,避嘉庆帝讳,遂以字行,后更字顽伯,因居皖公山下,又号完白山人、笈游道人、凤水渔长、龙山樵长,少好篆刻,客居金陵梅镠家八年,尽摹所藏秦汉以来金石善本。
邓石如为清代碑学书家巨擘,擅长四体书。其篆书初学李斯、李阳冰,后学《禅国山碑》、《三公山碑》、《天发神谶碑》、石鼓文以及彝器款识、汉碑额等。他以隶法作篆,突破了千年来玉筯篆的樊篱,为清代篆书开辟了一个新天地。
4,蒲华(1832—1911)字作英,亦作竹英、竹云,浙江嘉兴人。号胥山野史、胥山外史、种竹道人,斋名九琴十砚斋、九琴十研楼、芙蓉庵,夫蓉盦、剑胆琴心室等。晚清著名书画家,与虚谷、吴昌硕、任伯年合称“海派四杰”。
5,郑板桥(1693-1765),清代书画家、文学家,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郑板桥书法,用隶体掺人行楷,自称“六分半书”,人称“板桥体”。其画,多以兰草竹石为主,兰竹几成其心灵的郑板桥的书法艺术,在中国书法史上是独树一帜的。
恽毓鼎的人物生平
李详少年时代聪颖好学,向人借书手抄阅读,熟背了《左传》及《昭明文选》。17岁时到盐城岗门镇姨弟许葆生家做塾师,一面教授徒糊口,一面刻苦自学。许家藏书较多,李详授徒之余,日夜攻读。尽读汲古阁《十七史》、《十三经注疏》、《文选》诸书。日尽十页,深夜辄绕案朗读。盛夏,庭中荷花盛开,李详背诵《文选》中的名篇,绕荷花缸疾走,曾使阶石陷落,一时传为佳话。25岁娶舅氏沙沟赵芝田次女赵云珠为妻,始成家。27岁为学政黄体芳赏识,取为第一名秀才,后又受知于学政王先谦,岁科两试名列一等,补为廪贡生员,每月有廪米供给,生活稍安定。30岁著《选学拾沈》一书,就《文选》(李善注)加以改订补正,并以此书稿就教于已任国子监祭酒的王先谦。王于首页批道:“所撰各条,并皆佳妙,无可訾议,但恨少耳。”(《选学拾沈·自序》)光绪十七年(1891年),道台谢元福于观风诗(清代新任地方官到各悬巡视,出诗文题考当地秀才,这种应考诗叫观风诗)中发现李详才华横溢,就邀请他到署中任书记。谢元福藏书400箱,交李详分部类编定目录,使李详得以博览群书,学问益进。他着手研究扬州学派中坚汪中(字容甫)的文章,为汪文笺注。同事周左麾亦博学强识,向不轻易许人,一日谈论汪文,李详说:“容甫《广陵对》中‘忠孝存焉’四字似无所本,实出自《三国志·诸葛瞻传注》。”周大为叹服,认为李详能于人不经意处溯其本源。一次刘师培的叔父在扬州和他谈到汪中的《黄鹤楼铭》中的“桃花源水,秋月春风”,李详当即指出:“这两句话出自箫子显写的《南齐书》。”刘的叔父大吃一惊,说:“家兄(刘师培之父)校《南齐书》才知道注文这两句话的出处,还高兴了好几天,想不到你一问就说出来。”这两件事虽然小,但是可见当时他的学问已博大精深。光绪二十七年(1901)省试未中,旋即在蒯光典家中任家庭教师。后被两江总督端方聘为江楚编译官书局帮总督纂。为端方收藏的书画和金石拓本进行鉴定,与词人况周颐分撰《陶斋藏石记释文》。
谢元福因事罢官后,李详回乡,家贫不能举火,又患肺病,贫病交加。盐城客商句容籍王贞春仰慕他的才学,邀李详到他家做塾师,并以养病。李详与盐城饱学之士戏玉树等结为好友。辛亥革命后,居上海,1913年,原“江楚编译官书局”总办、贵池刘世珩邀他去上海,边教书边帮他校刻书籍。此间他以校刻书籍为主,间有个人著述,并修订《江苏通志》及县志,以校刻《章氏遗书》对学术界贡献最大。
家藏书丰富,1929年把其藏书陈列于兴化北大街东侧,名为“审言图书馆”,俗称“李家大书院”,供家乡人借阅。伦明称其“枚叟刊余逸稿多,冷摊残帙手摩挲。怪君汲汲藏山计,可有崔门陈履和。”编有《陶集说略》、《文选萃精》、《韩诗萃精》等讲稿。著《正史源流急救篇》、《文心雕龙补注》、《颜氏家训补注》、《选学拾沈》、《杜诗证选》、《韩诗证选》、《述学笺》、《学制斋骈文》、《槐生丛录》、《汪容甫文笺》、《拭觚脞语》、《〈清代学术概论〉举正》、《学制斋诗集》等。
光绪二十五年,李详41岁。淮扬道蒯光典奉命到盐城清丈灶地(盐户烧盐占用的土地),公务之余,访求当地文士谈论掌故轶事,李详与陈玉树往见。蒯从目录学、乾嘉学派学术渊源、唐宋诗文派别谈到近二百年学术动态与社会风尚,李详无不应对如流。论及扬州学派渊源时,蒯光典认为来自安徽包世臣。李详则列举事实,说明扬州学派自成体系:当卢雅雨(字见曾)任两淮盐运使时,惠栋馆其家,戴震也时时往来其间。扬州学派的先驱者任大椿、王念孙皆戴震弟子,皖国大两派皆对扬州学派有影响,但扬州学派的成就远非皖吴所能限,包世臣更不足以语此。一席话,使蒯大为折服,当即面约李详:“明年省试如不果愿,请来我家,为我注《文心雕龙》。”
光绪二十七年李详赴南京参加省试,未考取举人,即如约到蒯家做塾师,教蒯的两个儿子,开始了为期十年的南京生活时期。光绪三十二年蒯光典奉命出国任欧洲留学生监督,端方任两江总督,创办“江楚编译官书局”,缪荃孙任总纂,聘李详为帮总督纂,直至1909年。名为书局,实际上无书可纂。端方收藏的书画和金石拓本很多,缪荃孙给他鉴定字画,李详与况周颐则分撰《陶斋藏石记》释文。况为人尖刻,专拣拓本无首尾或漫漶不辨字迹的给李详作释文题记,借以为难。但李详对金石学、史籍、小学精研有素,虽花费不少精力,但并没有被难住。晚年,他将《陶斋藏石记》中选了160余篇自撰释文集为一卷,并记始末于其上。
宣统元年(1909年)张人骏继端方为两江总督,改“江楚编译官书局”为“江苏通志局”,聘李详为分纂,到1910年才离开南京。在南京的这十年,是李详学术上进一步成熟及从事创作的旺盛时期。与他交往的有长洲朱孔彰、南宁徐积余、义宁陈三立、贵池刘逊父、江宁陈作宁、江都梁公约等学者名流。光绪三十一年邓实在上海创办《国粹学报》月刊,以“保种、爱国、存学”为宗旨,刊载经学、史学、诸子学、文字训诂学等论著,并附有明末遗民撰著及,阐发学术传统,宣传反清思想。章太炎(当时笔名为章绎),刘师培(当时笔名为刘光汉)、陈去病、李详等皆为撰稿人。李详的学术著作《文心雕龙补注》、《窳记》(后改名为《愧生丛录》)、《颜氏家训补注》以及文学批评论著《论桐城派》等,皆在学报发表。其中《论桐城派》一文在民国成立后仍为一些报刊转载,经常被评论文章所引用。桐城派起自方苞、姚鼐、刘大魁等,后经曾国藩、梅曾亮的宣扬附和,晚清吴沦纶、薛福成又互相标榜,蔚成风气。道光以后桐城派散文已成为当时古文的主流。李详的《论桐城派》着重分析了桐城派的产生、发展及桐城派文章末流的弊害:徒具形式,内容空疏;只讲起承转合及文言虚字的运用,摇曳作态,实质是八股文的变种。他认为林纾(字琴南)推崇桐城派,“将桐城派置之九天之上”,目的“不过为觅食计耳”(《致钱基博书》)。至于他自己的散文,自认为是受浙东学派的影响,为子部杂家之文,其主要特点是言之有物,在当时能自成一格。由于他在训诂、文学批评及散文、骈文创作等方面的成就,使他逐步为人们所了解,并得到学术界、文学界的推崇。
1909年冯煦任安徽巡抚,沈曾植为布政使,仿照苏州成例创办“存古学堂”,选拔各县高材生百余人入学,以经史词章为教学内容。1910年聘请李详讲授史学及文选学,学和非常欢迎。1911年暑假回籍时,提学史(相当于教育厅长)吴棣轩恐李详下学期不再来皖,强留下三籍书为质。武昌起义后,书毁一于兵火,李详曾在上海报刊登了一封公开信,致安徽都督阳彤俟赔,孙复信致歉,并寄200元为谢,可见当时对李详是十分尊重的。
民国初李详在故乡兴化,对乡邦文献的发掘、整理作了不少努力。他非常佩服家乡先辈明代文学家宗臣、清代学者任大椿,搜集任大椿遗稿,倡议修宗臣、任大椿的墓。当时《郑板桥诗钞》和刘熙载的著作板刻尚在,李详曾集资印刷多部,分赠友人,使这流布海内。
1913年原“江楚编译官书局”总办、贵池刘世珩邀李详去上海他家坐馆,边教书边帮他校刻书籍。同时“江苏通志局”也恢复,原安徽巡抚冯煦任总纂,聘李详为协纂(相当于副主编)。李详从此定居上海近十年。这十年以校刻书籍为主,间有个人著述,并修订《江苏通志》及一些县志。
在校刊古籍方面,以校刻《章氏遗书》对学术界贡献最大。过去已刻的清代著名学家章学诚的全部著作,其中多数是没有刻印过的。此书经李详与孙德谦校订,遂成完本,是研究浙东史学和章学诚方志学理论的极可宝贵的资料。
再如明末清初史学家兴化人李清的《三垣笔记》,专记晚明史实,在清代只有抄本流传。李详发现后在1912年由《国粹学报》铅字排印为《国学汇刊》本,1923年又商诸吴兴刘承干重刻,《收入嘉业堂丛书》中,使之广为流传。
李详不仅对前人著述进行校订,而且对同时代人的著作提出自己的意见。山阴徐嘉所著《顾亭林诗笺注》请李详作序,李对其中缺漏和错误作了校订和补正;缪荃孙刊刻《艺风堂文集》,李详对稿本提出具体意见后,缪回信说:“照尊意改正,决不护短。”当梁启超撰《〈清代学术概论〉举正》一书,蔡元培任中央研究院院长时,特属许寿裳代为索阅。
为修《江苏通志》,李详拟了《〈江苏通志·艺文志〉商例》一书。过去正史艺文志(从班固艺文志以来)均著录一代著作书目,后来省县艺文志每将当地著名作者诗文收入艺文志中,这一情况早为章学诚所批评,认为地方不是文选,应另立一书。李详赞同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冯煦对此甚为激赏。后来松江、南通、太仓三县均能依据他的要求撰稿。李详自己还先后担任了江都、甘泉、仪征三县人物、儒林、文苑各传及艺文志、舆地沿革表等审阅、定稿工作。1921年又主持纂修了《阜宁县志》、《盐城县志》。《江苏通志》的初稿也大半完成,国民政府成立后,在镇江设“通志编纂处”,由于尹炎武主持整理,抗战时携往重庆,下落不明。
在沪期间,李详本人的部分著作也得到刊行。除《〈文心雕龙〉补注》为潮阳郑氏收刻于“龙溪精舍丛书”,1915年,江宁门将蒋国榜将李详56岁前所撰骈文用活字本印为两卷,题名《学制斋骈文》,冯煦、缪荃孙、沈曾植都为之作序。至于散文,散见于南北各大报刊中,未能汇集成册。诸暨蒋瑞藻编辑《新古文辞类纂》六十卷,由中华书局印行,其中选入李详散文23篇。
1923年东南大学聘李详为国文教授,讲文选及陶、杜、韩诗。上课时,不仅学生纷纷赶来听课,而且系中同事也列席旁听,使教室里拥挤异常。后因战火频繁,未满两年就辞职故里。1925年李详曾去上海与友人秦更年、陈乃乾及门人尹炎武搜集汪中父子全部著作,汇集为“江都汪氏父子丛书”,由中国书店影印问世。这是汪氏父子著作最完全的版本。李详在卷首写了一篇长序,论述古今文章流变与汪氏文章师承渊源,这是他对古典文学的系统的批评,也是研究中国明清以来文学流变的一篇重要论述。另外他又选了六篇汪中文章为之笺注,写成《汪容甫文笺稿》一卷。
国民政府成立后,蔡元培任大学院长(后改为中央研究院),聘请李详、陈垣、鲁迅、胡适等12人为特约著述员,许寿裳先生代表他到南京整理生平著作,交付出版。1928年兴化设局请李详主持编纂兴化县志(惜未完稿即去世),他曾委托刘仲书到刘庄、白驹采访人物古迹,发现有关施耐庵的史料和传说。刘汇报后,李详认为:“施耐庵以著《水浒传》获罪,也以著《水浒传》得名,其生平事迹不独前志所不能载,即其子孙亦讳言其事。今民国成立,无所顾忌,可以补遗。”于是将施耐庵生平载入《兴化县续志》,为今人研究施耐庵留下宝贵资料。1929年李详曾去南京,不久即回兴化从事著作整理,并把藏书陈列于兴化北大街东寺庙东侧,名为“审言图书馆”,俗称“李家大书院”,供家乡人借阅。1931年5月李详病卒于兴化故居,享年73岁。
恽毓鼎一生行事,影响最大的是参瞿和参岑事件。光绪三十三年(1907)五月初六,时任侍 读 学士的恽毓鼎上疏参劾军机大臣瞿鸿礻几 ,次日奉朱谕,瞿开缺回籍;同年七月初一,他又上 疏参劾两广总督岑春煊,初四日奉上谕:“岑着开缺养病,以示体恤。”不到两个月的时间 ,连续扳倒两大重臣,使他名闻朝野。实际上,在这两起事件中,恽毓鼎只是受人指使,扮 演了上层政治斗争中的小棋子角色。
和清代许多文人一样,恽毓鼎几十年如一日地写着日记。他去世后,日记由家人保存,其中几册不慎遗失。1960年,恽毓鼎之子恽宝惠将保存的36册日记全部“归之北大图书馆”。 一些史学家曾到北大图书馆查阅并引用过这些日记资料,但由于整部日记篇幅浩繁,整理难 度大,一直未能刊行面世。史晓风先生穷十年之力,完成了整理点校工作,使这部珍贵史料 能为更多的研究者参考利用。
这部《恽毓鼎澄斋日记》,起于1882年,迄于1917年,计120万字,是恽毓鼎几十年工作与 生活的全面记录。
由于工作的关系,恽毓鼎有机会近距离地观察慈禧、光绪及朝廷大臣的言行;出于职业习惯 ,他翔实地在日记中记录了所观察到的种种细节,为后人再现了当时的场景。例行的新年庆 典,外国使臣觐见,慈禧、光绪的丧礼,宣统登基,他都不避琐细,一一记录仪式程序、官 员 服色,以及有关人员的言行举止(如记几位二品官员在丧礼上“大声谈论,且纵笑不止”)。 日记中对末代皇帝溥仪登基情景的记载,经常被史学家引用:“上啼哭索母,声甚厉。…… 监国抱上步行,自殿后门入,升宝座,上啼哭不肯就座。监国一足立脚踏上,一腿跪宝座上 ,扶上立于座上。四服事太监在旁慰劝,上哭不止,言欲回家,不愿在此。”又如记溥仪入 学的情景:“十八日,晴。皇上入学,悬龙旗志庆。……陆师傅书此十字,逐字授认。上只能识四字,往复理熟,乃退。伊教习(授清文者称教习,不称师傅)先授清文,上能记两字母 。”本书收为附录的《崇陵传信录》,是记述清末史事的一部信史,在史学界影响很大。
恽毓鼎处于清王朝走向衰亡的时期,他在日记中,记录了自己对国势日衰、朝政腐败的忧虑 和愤慨,也提出了不少救敝图强的见解和主张。如光绪二十一年八月的日记中,他对官员所 上八项变革办法条陈作了具体分析,认为有的可以斟酌而行,有的宜就今法变通,反对简单 模仿西洋之法。他对江淮分省、经营新疆等重大问题上的见解,今天读来仍有一定的借鉴参 考价值。日记所体现的晚清知识分子的思想状况,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恽毓鼎很有济世救民的抱负,一度想到地方上施展才干,平时注意物色人才,乐于接待四方之士,日记中详细记 载所见之人的姓名、籍贯、特长等,是研究清末人物的一份宝贵资料。
恽毓鼎在仕途上并不得志,一直是个没有多少权势的普通京官。不过,工作在宫廷、生活在 市井,却让他的多方面爱好得以充分发展,其日记因而具有更广阔的视野、更丰富的内容。 他是一位史学家,尤其精熟于《三国志》,日记中记录了许多治史心得;他是一位医生,对 自己的医术颇为自负,并于1910年创办“医学研究会”,日记中经常有他为上至权贵下至平 民诊病的记载;他是一位古籍收藏家,精于版本目录学;他是一位书法家,颇得东坡书法神 髓;他是一位诗人,日记中不乏诗酒唱和的记载,所录诗作当行本色;他还是一位京剧、昆 曲票友,与当时名伶多有接触。此外,日记中还记载了不少当时的习俗,如与科举有关的“ 吃梦”,与娱乐有关的“召秦”、“召鹿”,以及国丧三日内的“抢婚”,等等,甚至还记 载了“星异”(不明飞行物)。日记内容丰富,文笔流畅,不仅可供专业工作者借鉴取资,对 普通读者来说,也是一部可以增长见识的饶有趣味的闲书。
应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的要求,《恽毓鼎澄斋日记》还被列入该会《文献丛刊》。国家清史 编纂委员会主任、著名清史学家戴逸先生亲撰序言,并
对该书的整理出版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这部《日记》的出版无疑将对中国近代史研究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是值得推荐的一部好书”。
关于“清朝书法家有哪些”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评论列表(3条)
我是雅莹号的签约作者“含之”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清朝书法家有哪些”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清朝书法家有哪些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1,傅山(1607...
文章不错《清朝书法家有哪些》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