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第六子简介

网上有关“道光第六子简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道光第六子简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爱新觉罗·奕欣(1833年1月11日-1898年5月29日),号乐道堂主人,清末政治家、洋务运动主要领导者,清朝十二家铁帽子王之一。道光帝第六子,咸丰帝同父异母兄弟,生母为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道光帝遗诏封“恭亲王”。咸丰年间,奕欣于1853年到1855年之间担任领班军机大臣。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奕欣授命为全权钦差大臣,负责与英、法、俄谈判,并且签订了《北京条约》。1861年,咸丰帝过世,奕欣与两宫太后联合发动辛酉政变,成功夺取了政权,被授予议政王之衔。

奕欣于公元1833年1月11日(道光十三年)丑时出生。

幼年奕欣与母亲孝静成皇后

公元1837年(道光十七年),入上书房读书,幼年师从卓秉恬、贾桢,聪明好学,与四皇兄奕詝同往来,关系密切。功课为满蒙汉三种语言文字,儒家经典,诗文,武功骑射。

道光帝立储时,曾在四子奕詝和六子奕欣之间犹豫不决。但于道光二十六年下定决心由皇四子继位,写下遗诏,并于道光二十九年下令在妃园寝内为恭王之母静贵妃修墓,亲令静贵妃死后必须葬于妃园寝,不得更改,变相暗示恭王争储失败。

公元1850年(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日卯刻,道光帝召十重臣公启锦匣,内有御笔两谕,一为“立皇四子奕詝为皇太子”,一为“封皇六子奕欣为亲王”。公元1848年(道光二十八年),奕欣奉道光帝命,迎娶热河都统桂良之女为嫡福晋。这往往被认为是道光属意恭王之举,而实际上,这个指婚发生在道光下定决心写下遗诏之后,最多只能视为对恭王的补偿,况且恭王福晋并非桂良爱女,而仅为侧室所生的庶女之一。

宦海沉浮

公元1851年(咸丰元年)四月,咸丰帝授奕欣为十五善射大臣。

公元1852年(咸丰二年)四月,咸丰帝将指原庆郡王府给奕欣为府邸。此府原为乾隆年间大学士和珅的府邸。八月十五日,咸丰帝驾幸奕欣海淀别墅 “朗润园”,为之题园名,山、水、亭、轩之名,并赐诗一首,极示关切之意。奕欣有答诗一首。是月,奉旨管理正蓝旗觉罗学事务。

公元1853年(咸丰三年)正月,奉旨管理中正殿、武英殿事务。九月九日,命奕欣署理领侍卫内大臣,参与京城巡防事宜。十月初七日,奉旨在军机处行走,从此打破清代皇子不得干预政务的祖制。

公元1854年(咸丰四年)二月初二日,长女生,嫡福晋瓜尔佳氏所出。是月,奉旨添派管理三库事务,并补授镶红旗蒙古都统。四月,奉旨补授宗人府右宗正。六月,奉旨调补镶黄旗汉军都统。九月,奉旨升授宗人府宗令。又授为阅兵大臣,调补为正黄旗满洲都统。

公元1855年(咸丰五年),奉旨总理行营事务。二月,奉旨赏穿黄马褂。七月初一日,其母孝静成皇后(即静太妃)病重,奕欣为之请求咸丰帝晋封皇太后,咸丰帝含糊答应,奕欣即传旨册封,咸丰帝不满。二十一日,即葬生母康慈太后之次日,奉旨罢免一切职务,回上书房读书,仍令内廷行走,管理中正殿等处事务。

公元1857年(咸丰七年)五月,奉旨补授镶红旗蒙古都统;又命管理镶红旗新旧营房事务。

公元1858年(咸丰八年)四月二十五日,单衔具折反对咸丰帝派耆英去天津参予议和;主张天津谈判不要一味示弱,联军如敢登岸,应令“兵勇合击 ”;建议密令粤绅罗惇衍激励乡兵攻广州,廉兆纶捣香港。五月初五日,奉旨与惠亲王、惇郡王及军机大臣等处理擅自回京的耆英。十三日,单衔具折,反对钦差大臣桂良和花沙纳与英法所议条约中关於开放长江口岸诸埠的条款;重申以战迫和之议。是月,奉旨管理雍和宫事务,又奉旨补授阅兵大臣。八月初四日,得长子,咸丰帝赐名载澄。

公元1859年(咸丰九年)四月,奉旨补授为内大臣(侍卫处次长官)。十二月,奉旨补授为管宴大臣。

公元1860年(咸丰十年),英法联军进攻北京,咸丰帝逃往承德,奕欣临危受命,担任议和大臣。九月十五日,十六两日,奕欣分别与英使、法使签订《中英北京条约》与《中法北京条约》,挽救了清王朝的命运。他主持议和以及进行的大量的善后事宜赢得了西方对他的好感,为他以后外交活动创造了条件。在议和期间他笼络文祥(户部侍郎)、桂良(文华殿大学士)、宝鋆(总管内务府大臣)、胜保(副都统),形成了一个新的政治集团。这是他通过议和捞到的政治资本。

亲王议政

公元1860年(咸丰十年)十二月初一,奕欣、文祥、桂良上《通筹夷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折》,分析了列强之国的特点,认为太平天国和捻军是心腹之患,英、俄是肢体之患,应以灭内患为先,然后对付俄国和英国。这媚外之策为后来借师助剿,镇压太平天国奠定了理论基础。根据他的观察,他认为外国人并非“性同犬羊”,英国“并不利我土地人民,犹可以信义笼络”。清政府把列强只当作“肢体之患”,认为“可以信义笼络”。折子还提出要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设南北口岸管理大臣;添各口关税;要求将军督抚办理国外事件互相关照,避免歧误;要求广东、上海各派两名懂外语的人到京以备询问;将各国商情和报纸汇集总理处。十二月十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设立,出现了军机处以外的另一中枢政府机构。自此,总理衙门取代理藩院,成为专门的外事机构,使清代的外交产生重大突破。衙门还领导了后来的洋务运动。

咸丰帝去世后,奕欣成为实力派人物。他协助慈禧太后政变,被授予议政王,在军机处担任领班大臣。咸丰帝授权恭亲王办理与各国换约事宜的上谕,同治元年开始,军机处里原来的顾命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全部免职,换成文祥等人,全面控制了中枢机关。他又身兼宗人府宗令和总管内务府大臣,从而控制皇族事务和宫廷事务大权。他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王大臣的职务主管王朝外交事务,自此总揽清朝内政外交,权势赫赫。

洋务运动

19世纪60~90年代,为了求强求富,增强镇压太平天国和抵御外侮的能力,奕欣支持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大搞洋务运动,以兴办军事工业为重点,也兴办民办工业,近代工业从此起步。为了洋务事业,兴办新式学校,派出留学生,促进了近代教育事业发展。奕欣奏请两宫皇太后重用曾国藩,与列强极力维持和局,借师助剿,终于镇压了太平天国,赢得了同治中兴,奕欣获得“贤王”美称。

奕欣媚外,亲近列强,是洋务派领袖。但他为清流派所鄙视,被呼为“鬼子六”。

奕欣支持曾国藩等办洋务,但他又主张削弱地方势力,引起湘淮势力的不满;奕欣办洋务,清廷中倭仁等顽固派不满;由于奕欣权力受限,不能满足列强的要求,列强对他也开始不满。

慈禧太后利用了奕欣,也给予了奕欣巨大权力。但随着奕欣地位高升和声名鹊起,恭亲王奕欣又引起了慈禧太后的不安。于是慈禧太后利用一切机会对他进行打击,使奕欣一直浮浮沉沉。

几起几落

公元1865(同治四年)三月初五,编修蔡寿祺弹劾奕欣,说他揽权纳贿,徇私骄盈,太后命令查办,七日就以其目无君上,免去议政王和其他一切职务。朝中大臣求情,慈禧太后才允许他在内廷行走,并管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但免去了议政王职务。这是奕欣遭受的第一次打击。

公元1869年(同治八年),奕欣支持杀掉慈禧太后亲信安德海 ,为慈禧太后所恨。

公元1872年(同治十一年)二月初三日,奉懿旨与户部尚书宝鋆办理同治帝大婚筹备事宜。九月十九日,奉懿旨加恩亲王世袭罔替。

1872年恭亲王奕欣

公元1874年(同治十三年)七月十八日,奕欣等十重臣当面劝谏同治帝不要修治圆明园,,同治帝大怒,斥奕欣:“此位让尔,何如?”二十九日,再力谏同治帝,同治帝发朱谕革其亲王世袭罔替,为郡王,仍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次日发布。八月初一日,两宫太后干预,赏还亲王世袭罔替。

公元1875年(光绪元年)十二月,奉上谕署理宗人府宗令。

公元1876年(光绪二年),二月,奉上谕暂署宗人府银库印钥。九月,奉旨派充玉牒馆总裁。

公元1879年(光绪五年)四月初,晤见美国前总统格兰特,请出面调解中日琉球争端。九月,奉旨管理正白旗满洲新旧营房并城内官房事务。

公元1880年(光绪六年)三月二十五日,对来访的英国的公使阿礼国说:“中国人非不知电报、铁路、轮船、开矿之利,然主权不能自操,与中国无益,虽有不若无也。”

公元1881年(光绪七年)三月,慈安太后去世,奕欣更为孤立。反复的浮沉磨平了奕欣往日的棱角,挫败了他的锐气,遇到大事他提不出应对的策略。中法战争中,奕欣为首的军机处对于战与和拿不定主意,军队节节败退。

公元1884(光绪十年)三月十三日,慈禧太后借口奕欣“委靡因循”免去他的一切职务,奕欣集团全班人马(武英殿大学士宝鋆、吏部尚书李鸿藻、兵部尚书景廉、工部尚书翁同龢)被逐出军机处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公元1886年(光绪十二年)十月,奉懿旨赏还亲王双俸。

公元1889年(光绪十五年)正月,奉懿旨,赏添头等、二等护卫各一员,三等护卫二员。

公元1891年(光绪十七年),十一月,在王府中庆祝六十寿辰,请京中著名戏班演戏。

公元1894年(光绪二十年),又起用为总理衙门大臣,并总理海军,会办军务,内廷行走,但毫无作为。

去世

恭亲王墓石牌坊

公元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十月,奉懿旨,此次恭亲王承办庆辰典礼“妥慎周详”,赏给御书“锡福宣猷”匾额一方,御书长寿字一张等。

公元1898(光绪二十四年),奕欣一病不起,四月初十日病逝。终年66岁。谥“忠”,加恩进贤良祠,并入皇家太庙。 其孙溥伟袭爵恭亲王。

曹雪芹的简介

一、姓氏源流

景(Jǐng)姓源出有四:

1、出自春秋时期的楚国公族,是由楚大夫景差而来的姓氏。相传,景差是楚国贵族,人仕后官至大夫,子孙为了加以纪念,便以他的名字为姓,成为最早的一批景姓人。

传说中的黄帝是中华民族共同祖先之一,与炎帝齐名。炎、黄二帝相传是同母异父兄弟。黄帝原姓公孙,因为长期居住在姬水一带的轩辕之丘,就改姓姬,号轩辕氏。以后因封国在有熊,又号有熊氏。他生活的时代大约在4500年以前,活动的地域大体在今天陕西、河南、河北沿黄河一带。

炎帝,相传是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一说即神农氏,是姜姓部落的始祖,生长在姜水附近。姜水在今陕西省岐山县的东面,是渭河的支流。又传说炎帝陵在今陕西宝鸡,湖南酃县等地。

相传炎帝末年,道德衰败,社会混乱,诸侯之间互相侵伐。南方几个黎族的首领蚩尤带兵北进,一直攻到河北涿鹿的原野之上。黄帝率领部队与蚩尤在此展开了一场血战,最后将蚩尤军队包围起来,全部消灭,并活捉了蚩尤,在涿鹿把蚩尤杀掉了。

以后又经过了多次征战,黄帝在阪泉之野(今河北省涿鹿县矾山镇七旗村)打败了炎帝,使炎帝势力退避到南方。从此,天下安定,黄帝被中原各部落尊推为共同的领袖。后来黄帝部落又与炎帝部落合并,统称华夏族,即中华民族的前身,于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把自己称作“炎黄子孙”。黄帝活了110岁,死后葬在今陕西省黄陵县桥山。每年的清明节,海内外的华人前往黄帝陵,祭祀自己的共同始祖——轩辕黄帝。

黄帝共有4个妃子,一共生有25个儿子,而得姓的儿子只有14人。他的正妃嫘祖是西陵氏的女儿,发明了养蚕缫丝、制作衣服。所以,嫘祖后来又被祀为“先蚕” (蚕神)。她生有两个儿子,一个是玄嚣,一个是昌意。其中昌意生乾荒,乾荒生颛顼,颛顼之孙生老童,老童生有两个儿子黎和吴回,都担任祝融这种火官之神,历史上又称祝融氏。吴回生陆终,陆终之后的季连(芈姓)一支,楚国诸姓都是由此衍生而来的。在其发展中芈姓形成了庞大的姓氏团体,约略有二百余种,楚公族三大姓之一的景姓就包括在内。

相传,炎帝教民农耕,被尊为神农氏。《帝王世纪》云:“神农氏,姜姓也。”炎帝初都陈,又徙鲁。鲁地的齐国乃炎帝姜姓之后裔的所在地。相传春秋时,齐景公之后乃以景为氏。

2、出自战国时期的齐国,也与公族有关。周敬王时,齐国国君杵臼去世,谥号为景,世称齐景公。他的支庶子孙以他的谥号为姓,也姓景。

周代贵族,生前封爵位,死后有谥号。谥号是一种社会地位与精神荣誉的象征,故贵族的谥号也成为其后裔之姓氏。春秋周敬王时,齐国君主杵臼去世,谥号为“景”,史称齐景公,其支子即以谥号之“景”为氏,景丑、景春,为其后裔。

3、出自改姓、冒姓。

改姓。因某种特殊原因,不得不更改。常见的有帝王赐姓,避讳改姓,避祸改姓,复音姓氏单音化等等。还有一些少见的改姓现象,即单音姓氏复音化,以及避耻改姓、避嘲改姓等等。此外,在姓氏发展史上,因音讹与省文也是常见的两种改姓现象。明代忠烈之士景清,本耿姓,后改姓景。景清的改姓,到底应属于何因,至今仍未找到有关文献,有待进一步考证。

冒姓。是改姓的一种,系因被人收养,或因母改嫁,或为赘婿等等,而改取他人之姓。如三国时期的曹操本姓夏侯氏,因其父为曹腾收养,遂冒姓为曹。

旁族别支

景氏的主要渊源有二,一是黄帝一支,楚国,芈姓的后裔;一是炎帝一支,姜姓,齐景公的后裔。与其同源的姓氏主要有:

昭氏,芈姓,楚公族也,以族为氏。《楚辞》云:昭、屈、景,楚之三族也。

伍氏,芈姓,楚大夫伍参之后也。

能氏,楚熊挚之后,避难改为能氏。

鬻氏,芈姓,楚鬻熊之子鬻拳之后也。

班氏,芈姓,楚若敖生斗伯比,伯比生令尹子文,为虎所乳,谓虎有斑纹,因以为氏。

翠氏,芈姓,楚将景翠之后。

苗氏,源出于芈姓,是以地名命名的姓氏。

成氏,芈姓,春秋时期,楚国君的儿子字成虎,他的后世子孙取其“成”字为姓,亦称成氏。

建氏,芈姓,楚太子建之后。

屈氏,芈姓,楚公族也。是以封地命名的姓氏,春秋时楚武王的儿子瑕任楚国莫敖,被封在屈邑。

潘氏,芈姓,周代楚国王族的后代。

尚氏,姜姓,齐太公之后也。

桓氏,姜姓,齐桓公之后,以谥为氏。

查氏,源于芈姓。春秋时,楚国有公族大夫封邑在查,其后代子孙称查氏。

荆氏,源出于芈姓。西周初年,楚国先君熊绎被封在荆山一带,国号为荆,直到春秋初期才改为楚国。楚文王以前的荆君,有庶出子孙以国号为姓,称荆氏。

庄氏,春秋时楚国君旅,死后谥号为“庄”,他的后世子孙以其谥号为姓。

熊氏,商末鬻熊之后,楚国公族以芈为姓,国君以能为氏。

4、少数民族中的景姓

满族是我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东北三省。

满族称姓氏为“哈拉”,称家族为“穆昆”。最初一个哈拉就是一个穆昆,后来随着人口繁衍,家族分支与“随任驻防”,调往别处。原来的穆昆又分化出数个新穆昆。他们的得姓途径和汉族有许多相似之处。以居住地为氏,以部落名称为氏,还有帝王赐姓,沿用女真族旧姓,因分居、迁徙改姓等情况。除此之外,还有满姓汉化,即指满族使用汉族姓。其中的随名姓之说,从这里可以寻找到满族中景姓的得因。随名姓有两种形式:一是以父祖名字中的一字作为子孙的姓氏,这与先秦汉族“以王父之字(或名)为氏”是一样的;再一个是以本人名字的第一字为姓。由于满姓译成汉文长达好几字,称呼起来不方便,因此往往称名不称姓(族姓),因而在长期的习俗中造成了以本名第一个字为姓的做法(当然他还有自己的族姓)。《清稗类钞》也云:“满蒙两族之姓氏,不著于世,辄以其名之第一字,相呼为姓。流俗不察,遂以为其祖父子孙不同姓矣。”

满族中的景氏名人还为数不少,景固勒岱、景安、景廉、景星、景善等,将在以后章节中予以介绍。

朝鲜族 主要分布于我国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州地区,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朝鲜族的主要聚居地。中国朝鲜族的近一百多个姓氏中,景姓也占有一定比例。

中国朝鲜族人的祖辈是从朝鲜迁移过来的。17世纪末开始零星迁徙,到19世纪 60年代中叶以后,当时由于朝鲜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再加上1869年其北部遭受大饥荒,使得大批朝鲜灾民陆续迁入我国延边地区定居下来。

阿昌族是居住在我国西南边疆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梁河、潞西及保山专区的腾冲、龙陵等县,其中约90%的人口聚居在陇川县的户撒区和梁河县的遮岛、大厂区。阿昌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之一,汉族文献中对阿昌族先民的记载始见于唐代,“阿昌”这一族称是在元代开始确定的。据史书记载,阿昌族的先民早在 13世纪就已居住在今保山、腾冲、梁河一带。从明代起,大批内地汉族移进阿昌族地区,对阿昌族的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特别是户撒、腊撒地区,至今仍有明清时期遗留下来的建筑物和墓碑,具有汉族文化的特点。阿昌族不仅在经济上,而且在风俗习惯、宗教、姓名等方面都受到汉族的影响。

阿昌族取名一般取褒义,寄寓美好的愿望。同一辈分的兄弟姐妹,名字中的一字多取相同的,或有某种关联的字,这点与汉族有共同之处,从名字上即可看出是否属同辈。

傣族,傣族人原本无姓,后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而陆续得姓。有的是因为傣汉通婚,傣族姑娘嫁给 *** ,生了孩子用父亲的姓;有的是学校老师为了便于称呼而给定的姓;更有趣的是“生随师姓”,解放后,学校里出现了老师姓什么,全班同学都姓什么的现象。

二、迁徙分布

景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汉室鼎盛时期,景氏宗人从楚地外徙,流居关中,落户陕地(河南省陕县)。至晋朝,族氏支分,足迹印于陕西、福建、江苏、湖北等地。云阳景氏的始迁之祖为景继彰,进士及第,官授常州武进令,时在隋唐战乱之际。其五世祖审公世居庆州(陕西省)、真宁(甘肃省庆阳)一带。景继彰赴任江南,偕谏、谆二子同抵衙署(武进)。继彰病故后,其景谏、景谆二子迫于路途遥远,无法就道返归故里,于唐景龙三年(709年)卜居于丹阳的折柳镇唐兴里。后人因村中有丹井五口,叩击之,则分别发出“宫、商、角、徵、羽”旋律,其声清脆可辨,铿锵入耳,遂易村名为嘉(佳)井。由此,景谏、景谆兄弟俩被尊奉为丹阳景姓始祖。景氏定居丹阳以来,历时达1000余年,按宗支细分为贵一至贵七。其贵七又分派12支,并有墙、玄,有望等宗支,以大宗统领小支,小支依附大宗,出现了枝繁叶茂的局面。景氏居住在行宫的景家渡,横塘的大景甲、景巷,蒋墅、折柳、窦庄景家村、云阳的景甲村,亦有分布在司徒村、徐巷、界沟、万亩塘、新庙头、张家村、段庄、大上埄、南寺前、长安桥、白塔里、盛墅桥、三里铺、冷家村、东庄铺、卜弋桥、戴庄、留庄、邮塘、柘塘、管庄、梅庄、望仙桥、丁义河、南渚、符城等地。(余略)

三、历史名人

景 阳:战国时楚将。齐、魏、韩三国攻燕,燕使太子求救于楚,楚王命景阳为将救燕。景阳不赴燕而迁攻魏之丘,取之以与宋,三国恐惧,乃罢兵,燕国得解围。景阳这种战略,被载于《战国策》。

景 丹:栎阳(今陕西省临潼)人,名列汉光武中兴时云台“二十将”的大功臣。能文能武,但学问好。也很有谋略,曾为交武帝击破王郎等,又与吴汉等人大败五校于栎阳,战功彪炳,被封为栎阳侯。据说,在封侯的时候,光武帝曾对他说了一句:“富贵为归故乡如衣锦夜行,故以封卿耳。可见光武帝的器重。

景 焕:北宋人,曾官壁州的白石县县令。早年专事书画,与翰林欧阳炯学士曾是忘形之交。一天他们一道骑马游玩来到应天寺。在右侧壁面上画上一天王与左侧天王像相对。渤海在一旁,,观看画作之逸势,写成一篇歌行以记此事。后来擅草书的僧人梦龟又来到此寺,人们请他在廊壁上题字。书画歌行,一日而就。全城人都闻讯前来观看,寺中拥挤不堪,一时路道阻塞。成都的人称此为“应天三绝”。著有《野人寒语》、《牧竖闲谈》等。

景延广:字航川(892-947),五代后晋陕州人。高祖时累官马步军都指挥使。出帝立,大臣议告契丹致表称臣,延广独不肯,但致书称孙,契丹数以责晋。延广对契丹使者说:“晋有横磨大剑十万口,翁要战则来,他日不禁孙子取笑天下”。其后契丹入寇,延广闭壁不肯出,寻出为河南尹,北骑奄至,延广顾其家,未能引决,被执。但他宁死不屈,最后自杀,以身殉国。终年55岁。

景廷宾:号尚卿(1861-1902),清末农民起义领袖,直隶广宗(今属河北省)东苕村人。义和团失败后,他领导家乡的农民继续进行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附近人民纷起响应。在巨鹿县厦头寺自称“龙团大元帅”,竖起“ *** ”,“扫清灭洋”大旗。义军以金、木、水、火、土、中字编列为营,最初不过两三千人。4月间进驻广宗县件只村后,各地人民纷纷响应,队伍迅速扩大至三四万人。起义失败后被俘牺牲。

景幼南:初名炎昭,改名昌极,字幼南。江苏泰州人。毕生从事教育事业,著有《哲学论文集》、《哲学新论》、《道德哲学新论》、《名理新探》。译有《柏拉图对话集选篇》、《温楷斯德文学评论之原理》等。

此外,景姓名人还有:战国时楚有将军景翠、景阳,秦末陈胜起义立新楚君后裔驹为楚王,东汉有经学家景鸾,五代后晋有马步军都指挥景延广。后周有宰相景范,明代有御史大夫景清、临漳令景芳,清代有书法家、学者景星杓……等。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晋阳郡:秦置晋阳县,赵国都城置晋阳郡。不久又改名太原郡,属太原郡辖,现在山西太原市。西汉初年曾经在此设置太原国,晋阳为太原国都。不久兼置并州,东汉时期,撤掉了并州,归属冀州,分置恒山、西河二郡。

2、堂号(缺)

五、景姓宗祠通用对联

〖景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源自春秋;

望出晋阳。

——佚名撰景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景姓的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碑留寒语;

绩著云台。

上联典指北宋人景焕,著《野人寒语》。乾德年间,朝中立郡国戒石碑,刻有《野人寒语》中的句子:“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下联典指东汉栎阳人景丹,字孙卿,少年时到长安游学,王莽时曾举四科,他以言语科任固德侯相。刘秀任他为偏将军,打败王郎部将,建武年间封栎阳侯,图像画于云台阁。

-----------------------------------------------------------------

〖景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汉室将军府第;

明代御史人家。

——佚名撰景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栎阳侯景丹,字孙卿,栎阳人。王莽时举四科,为固德侯相。汉兴武时拜为偏将军。下联典指明代洪武进士景清,授编修,改御史。建文初历官御史大夫。燕师人。清约方孝孺等同殉国。

清朝书画能手;

战国辞赋名家。

——佚名撰景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书画家景梁曾,字秋田,钱塘人。号东梅老人,工书画,花卉、书法均学南田。下联典指战国时楚国辞赋家景差,后于屈原,与宋玉同时。《史记》说他“好辞而以赋见称。”

-----------------------------------------------------------------

〖景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扫清灭洋,号称龙团元帅;

磨剑迎战,擢使马步军都。

——佚名撰景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末直隶(今河北省)农民军领袖景廷宾,直隶广宗(今属河北省)人。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义和团失败后,他领导广宗人民继续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1902年3月,竖“扫清灭洋”旗帜,称龙团大元帅。直、鲁、豫三省边界人民纷纷响应,起义军发展到十六万人。5月袁世凯所部清军及六千名德、日、法侵略军作战,失败 被俘,7月在威县牺牲。下联典指五代时后晋将领景延广,字航川,陕州(治今河北陕县)人。高祖时累官马部军都指挥使。后任相职,反对契丹称“臣”,并告契丹:“晋朝有十万口横磨剑,翁(指契丹主)若要战则早来!”

光动星文,万古无双大节;

石遗郡邑,千秋不贰箴言。

——佚名撰景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景清事典。下联典指北宋·景焕事典。

无瓦全,宁玉碎,香留姓氏;

作诗解,编易说,功在经书。

——佚名撰景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周代名人景皓事典。下联典指东汉经学家景鸾,字汉伯,梓潼人。少随师学经,涉七州之地,遂明经术,著作有五十余万言。

============================================================

六、景姓典故、趣事

〖景监的引荐之功〗

景监乃春秋战国时人,《史记》云:“监、景姓,楚之族也。”

秦国秦孝公即位时,秦国的地位还相当低,诸侯大国都看不起它。秦孝公对此现状十分不安,决心奋发图强,使国家强大起来。下令求贤纳士,不管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谁有好办法使秦国富强起来,就封他做大官,并赏给土地。诏令发出后,引起强烈反响。魏国有个青年,得知此消息后匆匆来到秦国,这个人就是商鞅。

商鞅到秦国后,向秦孝公宠臣景监讲述了自己的变法之道,很得景监信任,于是景监极力推荐。

秦孝公求贤若渴,听到景监大力推荐,立即召见了商鞅,可商鞅却大谈五帝兴起的道理,秦孝公听得昏昏欲睡。商鞅讲完后,秦孝公才睁开眼睛,对商鞅讲的根本没兴趣。

商鞅离开后,秦孝公很是恼火,对景监大发脾气,说:“你推荐的是一个迂腐呆滞之徒。”景监心里也不好受,就在这时,商鞅再次央求景监引荐他,景监只好答应。

过了五天,秦孝公再次召见商鞅,对商鞅还抱着一线希望。这次商鞅却讲述了一大套三王之道。秦孝公越听越不合口味,虽耐着性子听完了,但又生了一肚子气。秦孝公抱怨景监,景监更恼火。

商鞅第三次要求见孝公,景监虽有顾虑,但为了国家的前途,还是照办了。这次商鞅讲述了五霸兴起的历史,向孝公鼓吹富国强兵之术,说明变法革新的重要性。这次讲的称霸之道,秦孝公越听越有兴趣,两人谈了几天,孝公不知疲倦,反而精神抖擞,兴致勃勃,遂以商鞅之道变法改革。

秦国通过这次变法,使原本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比较落后的“西戎”之国,逐渐发展为当时最富强的国家,为日后秦统一全国作了政治上的准备。商鞅的功绩之大自不可没,但景监的引荐之功也常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

〖景鲤出使秦国〗

景鲤乃楚怀王时的相国,有谋略,善辞令,是位出色的军事家、外交家。

楚王曾派景鲤出使秦国,有人对秦王说:“景鲤是楚王最喜爱的大臣,把他拘禁起来,用他换取楚国的土地。如果楚王答应了,那么我们将没用军队却得到了土地;如果楚王不答应,我们就杀掉景鲤,再与才能不如景鲤的人打交道,这可是一举两得的计谋。”秦王于是拘禁了景鲤。

景鲤对秦王说:“我预见到大王的权势将被天下人所轻贱,并且土地也不可能得到。我刚要出使的时候,听说齐魏两国都准备割让土地侍奉秦王。为什么能这样呢?就因为秦国楚国是兄弟之邦。如今大王拘禁我,这是向天下诸侯昭示秦国失去了楚国的邦交,齐魏又怎能尊重孤立无援的国家。当楚国知道秦国处在孤立中,不但不会送来土地,而且还要在外边结交诸侯来图谋秦国,那么秦的天下就必然危险了。”秦王听了景鲤的这番话,赶忙释放了景鲤,并视之为座上客。

景鲤再次出使秦国。景鲤跟秦王、魏王在边境一带讨论联合的问题。楚王对景鲤擅自同秦国讨论联合之事感到很生气。有人对楚王说:“魏国请求不和楚国联合而只同秦国联合,因此景鲤才和我们一起讨论联合的问题。至于周王室对于你们和秦魏联合那是很高兴的,而齐国却产生了错觉,所以他们没有同你们联合起来。”楚王听了这番话,也意识到自己错怪了景鲤。

景鲤还受令出使过韩国,利用自己的智慧和对国家的忠心,圆满完成出使任务,受到楚王的嘉奖。

-------------------------------------------------------

七、景姓家谱介绍

谱牒学与姓氏学密切相联,互为影响、补充。如果说姓氏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姓氏的来历和发展演变,那么,谱牒学则是研究“一家一姓之史”。所谓“谱”,即按照事物类别或系统编成的表册,如家谱、年谱。所谓“牒”,系指古代的书板,如玉踩、金牒,特指谱牒。谱牒学中的“谱牒”,即家谱与玉牒之总称。家谱俗称族谱或宗谱,又称家乘支谱、世谱。皇族的家谱称作玉谱。总之,谱牒是一个家庭或宗族的世,系表谱。

据《史记》记载,不但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三代(夏、商、周)上古“中国”地区的华夏族古帝是源出黄帝同根同宗的本家,而且周边地区古代其他民族也出自黄帝一系。如《楚世家》:“楚之先祖出自帝颛瑞高阳。”高阳(黄帝之孙)生称(即伯服),称生卷章(即老童),卷章生重黎、吴回,吴回在帝喾时主管火政,号祝融氏。吴回生陆终,陆终生昆吾、参胡、彭祖、郐人、曹姓、季连等六子,分衍出己、董、彭、秃、坛、曹、斟、芈八姓(祝融八姓)。其中,第六子季连(芈姓)的后裔鬻熊为楚国的开山鼻祖。

景氏源自芈姓和姜姓,是一个较为古老的姓氏。它也承继中华民族传统,有自己的家族文化,修家谱也包括在内。但因天灾人祸,目前仅看到的是收藏于上海图书馆和河北大学图书馆的:浙江“余姚周行景氏宗谱”,共六卷,景怀燕传辑,民国28年,念祖堂木刻本六册。还有清光绪二十三年吉林四平景姓一支景文玺修的《景氏族谱》。

-------------------------------------------------------

景姓字辈

辈份字行,又称班辈,字派。它是同一血缘姓氏秩序的标志,同时也起着严格与其他堂、房、支系相区别的作用。此项工作一般要由本族中德高望重的长辈制订。多见四言骈文、五言骈文,此习俗至今仍有流传。

浙江《余姚周行景氏宗谱》的辈份字行:

大瑞之传,咸阡忠艮。枚卜功臣,作善降祥。

敷求哲人,明徵定保。家用平康,奉先思孝。

谋及乃心,敦德允元。践修厥猷,齐圣广渊。

训其成式,嗣守遗绪。垂裕后昆,彝伦攸叙。

从十三世起换次轮名,不得紊乱。排行十六句,共六十四字十六条,由本族人腥仙公所编次。

清光绪二十三年景文玺修《景氏族谱》,吉林四平景姓一支辈份字行为:

逢瑞增时胜,元良宁先道。

河南邓州十林镇景氏字辈是:

云兴自天,泽润生成,实和年丰,永乐康平

曹雪芹别称:曹雪芹。字号: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所处时代:清代。出生地:江宁(今南京)。出生时间:约1715年5月28日(康熙五十四年四月二十六日)。去世时间:约1763年2月12日(乾隆壬午除夕)。主要作品:《葬花吟》《西江月》《金陵十二钗又副册——晴雯》《红楼梦十二曲——虚花悟》《红楼梦十二曲——喜冤家》等。

关于曹雪芹的详细内容,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为您进行介绍:

一、曹雪芹的诗词

《咏白海棠》、《好了歌》、《葬花吟》、《咏菊》、《宁府上房对联》、《西江月》、《金陵十二钗正册——钗、黛》、《杏帘在望》、《太虚幻境对联》、《好了歌注》、《红楼梦曲-留余庆》、《簪菊》、《秋窗风雨夕》、《金陵十二钗又副册——晴雯》、《红楼梦十二曲——引子》、《赞林黛玉》、《问菊》、《警幻仙姑赋》、《__词》、《红楼梦十二曲——飞鸟各投林》。

二、小说创作

《红楼梦》一书所反映的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代的社会生活画面,正是历史上的所谓乾隆盛世,其实在王朝鼎盛的背后存在着种种的矛盾,也隐藏着重重的危机。

康熙末年,皇子们分朋树党,争权谋位。最后是四皇子胤稹夺得了帝位,这就是雍正皇帝。雍正即位后,立即开展了一场穷治政敌的凶残斗争,残酷地迫害与己争夺皇位的诸兄弟和异己的政治势力。曹雪芹的嗣父曹_就是因跟皇室派别斗争有牵连被罢官,抄家。

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以自己和亲戚家庭的败落为创作素材的,因此带有一定的回忆性质;但他创作的《红楼梦》是小说而不是自传,不能把《红楼梦》作为曹雪芹的自传看待。

1727年(雍正五年)末、1728年(雍正六年)初,曹_因织造差员勒索驿站及亏空公款等罪,被下旨抄家,曹_被“枷号”,曹寅遗孀与小辈等家口迁回北京,靠发还的崇文门外少量房屋度日。曹家从此败落。经历这样家族变迁的曹雪芹,因此而获得对贵族之家种种黑暗与罪恶的深切体验,这便成为他创作《红楼梦》重要的生活基础。《红楼梦》创作开始时,雪芹年未二十。他前后花了十年时间,经五次增删修改,在他30岁之前,全书除有少数章回未分定,因而个别回目也须重拟确定,以及有几处尚缺诗待补外,正文部份已基本草成(末回叫“警幻情榜”),书稿匆匆交付其亲友脂砚斋等人加批誊清。最后有十年左右时间,雪芹是在北京西郊某山村度过的。不知是交通不便还是另有原因,他似乎与脂砚斋等人极少接触,也没有再去做书稿的扫尾工作,甚至没有迹象表明他审读、校正过已誊抄出来的那部份书稿,也许是迫于生计只好暂时辍笔先作“稻粱谋”吧。其友人敦诚曾写诗对他规劝,希望他虽僻居山村,仍能继续像从前那样写书:“劝君莫弹食客铗,劝君莫叩富儿门。残杯冷炙有德色,不如著书黄叶村。”(《寄怀曹雪芹》)

三、族属辨析

满族说满族,还是汉族?曹雪芹的祖上曹锡远,早在后金时期就加入了满洲族籍,隶属满洲正白旗。到了曹雪芹这一代,曹家已经在满族中生活了100多年,满族文化已经渗透到了曹家的方方面面。不论从曹雪芹自身,还是从其著作《红楼梦》中都可以找到与满族文化千丝万缕的联系。曹雪芹应该是满化了的汉人,也可以说就是满族人。满族从后金开始,大量的汉人、蒙古人、朝鲜人涌进了满族这一“共同体”,他们在这一共同体中长期“交往”,共同生活,融为一体。虽然他们的血统不同,但谁也无法否定,他们就是满族,他们同处于一个民族“共同体”之中。看满清的“柳条边”和“满城”-对中华鸠占鹊巢的心虚,这篇文章可以详细的介绍民族共同体是如何形成的过程。曹雪芹家是汉人血统无疑。但到了曹雪芹这辈,他们家已经加入了满洲八旗(包衣),并且在满族这个圈子里生活了一百多年,其思想感情、风俗习惯已经满族化了。曹家加入了满洲族籍,不但已经得到了满族的认可,甚至得到了乾隆皇帝的认可。最有力的证据就是,曹家早在乾隆年间就已经被收录到了《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之中。《八旗满洲氏族通谱》(80卷)又称《御制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因为是奉乾隆皇帝之敕编纂的。该书共收入除皇族爱新觉罗氏之外的满族姓氏1114个,主要记载其归顺时间,其原籍所在,其官级事迹,并且为各个姓氏中的重要人物立了传。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而不是八旗蒙古氏族通谱,更不是八旗汉军氏族通谱。曹家之所以能够进入《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说明他们家已经归属满洲八旗,其满洲族籍也已经得到了认可。由于这本书是乾隆皇帝“御制”的,从一定意义上说,曹家的满洲族籍也得到了乾隆皇帝的认可。据《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卷七十四中记载:曹锡远,正白旗包衣人,世居沈阳地方,来归年分无考。其子曹振彦,原任浙江盐法道。孙曹玺,原任工部尚书;曹尔正,原任佐领。曾孙曹寅,原任通政使司通政使;曹宜,原任护军参领兼佐领;曹荃,原任司库。元孙曹_,原任郎中;曹_,原任员外郎;曹颀,原任二等侍卫兼佐领;曹天祜,现任州同。从《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中,可以看出曹家的族籍应该是:满洲内务府正白旗。曹雪芹也当如此。正白旗是清代八旗之一。曹家祖上被俘后,隶属于满洲正白旗,也就是说从那时起,他们曹家就正式加入了满族,成为满族中的一员了,自然与满族存在连姻,具有了满族血统。清代八旗又分为满洲八旗、汉军八旗、蒙古八旗。曹家隶满洲八旗,无疑是加入到了满族共同体之中。另曹寅大女儿嫁给了平郡王讷尔苏,清初尤其是康熙一朝时,满汉之间严禁通婚,而这一联姻,则无疑的表明曹家的满人身份已被清室认可。另《江南通志》明确记载了曹家为满洲人。《江南通志》卷一百五《职官志》:江宁织造:“曹玺,满洲人,康熙二年任”。《江南通志》卷一百五《职官志》:苏州织造:“曹寅,满洲人,康熙二十九年任”。《江南通志》卷一百五《职官志》:江宁织造:“曹_,满洲人,康熙五十二年任”。《江南通志》卷一百五《职官志》:江宁织造:“曹_,满洲人,康熙五十四年任”。八旗满洲是当代满族的直接前身和主要来源之一,八旗满洲人,其民族按现行说法则是满族。

汉族说乾隆初纂修的《八旗满洲氏族通谱》的凡例中就写道:“乾隆五年十二月初八日奏定:蒙古、高丽、尼堪、台尼堪(开原边门外汉人)、抚顺尼堪等人员,从前入满洲旗内,年代久远者,注明伊等情由,附于满洲姓氏之后”(录自赵宗溥《曹雪芹的旗籍问题考释》一文252页)。这里就存在着两个问题:一是曹雪芹一家虽归入《满洲氏族通谱》,但他是按蒙古、高丽、尼堪(汉人)这些民族归类列入的;二是这种列入是“附于”“满洲姓氏之后”的。这里标明年代久远的附属于满洲帝国的曹家等家族并没有因此而改变他们的民族成份。而是注明仍然是汉人。康熙皇帝在曹雪芹之祖父曹寅和李煦奏请让满人满都暂署盐运使的奏折中批复道:两淮运使,甚有关系,所以九卿会选,已有旨了;况满洲从未作运使之例,不合。雍正七年,内务府为补放内府三旗参领等缺,请皇帝钦点的名单中有:尚志舜佐领下护军校曹宜,当差共三十三年,原任佐领曹尔正之子,汉人。另,从曹雪芹的民族观分析,他自己也不认同是满人,在《红楼梦》第六十三回本为描写贾宝玉“生日”的,其回目为“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死金丹独艳理亲丧”,其中有一段描写“因又见芳官梳了头,挽起(髟+赞)来,带了些花翠,忙命他改妆,又命将周围的短发剃了去,露出碧青头皮来,当中分大顶,又说:“冬天作大貂鼠卧免儿带,脚上穿虎头盘云五彩小战靴,或散着裤腿,只用净袜厚底镶鞋。”又说:“芳官之名不好,竟改了男名才别致。”因又改作“雄奴”。...宝玉便叫他“耶律雄奴”。”曹雪芹用满洲清朝服妆妆扮了芳官,这是为宝玉的生日造型。而曹雪芹又在此文中公开贬斥边境少数民族为“小土番儿”,斥其“番名”为“犬戎”的“耶律雄奴”,这种民族观点的称谓就特别显眼了。民族是一个较新的概念,中国在民国后才确定满族,满洲八旗中的很多汉人和朝鲜人、蒙古人在清王朝灭亡后,都划回自己所属的民族,曹雪芹血统是汉人,又秉承汉族文化,他写《红楼梦》的时候满语是清朝的国语,如果说曹雪芹是满族人,为什么不写一本国文——满文的《红楼梦》呢?综合上述事实,曹雪芹是汉族人。

家族渊源曹家作为满洲正白旗人(包衣),世代为官。到了曹雪芹的太爷曹玺那辈,已任工部尚书的要职。曹玺还当过“江宁织造”一职。《江南通志》一书直接写上了曹玺是满洲人,“江宁织造:曹玺,满洲人,康熙二年任”。曹雪芹的爷爷曹寅还是一名重要作家,著有《楝亭诗钞》五卷、《词钞》一卷,并主持编辑了《全唐诗》,同时留下了几部戏剧作品。曹家到了曹寅这代,可以说达到了鼎盛。曹寅母亲是康熙的乳母,满语作memeeniye(嬷嬷妈)。在满族中,乳母的地位是很高的。可以说亲如生母,又胜于生母,因为她不仅要将皇子养大,而且要从小对他进行教育。据陈康祺《郎潜纪闻三笔》(卷一)记载:康熙己卯夏四月,上南巡回驭,驻跸于江宁织造曹寅之府。曹世受国恩,与亲臣世臣之列。爰奉母孙氏朝谒,上见之,色喜,且劳之曰:“此吾家老人也。”赏赉甚渥。会庭中萱花盛开,遂御书“萱瑞堂”三字以赐。曹寅与康熙从小关系甚密,又是他的伴读。他长期在南方任“织造”一职,名义上是掌管宫廷内部的织造事务,而实际上权势很大。袁枚在所著《随园诗话》中记下了这样一件事,“康熙间,曹楝亭为江宁织造,每出,拥八驺,必携书一本,观玩不辍。人问曰:‘公何好学?’曰:‘非也。我非地方官,而百姓见我必起立,我心不安,故藉此遮耳目’”。其地位之显赫可见一斑。康熙在位曾六次南巡,其中四次是曹寅在职出面接驾,并以其织造府作为皇帝行宫。同时,曹寅还经常上奏江南事,并得到康熙帝的朱批。一次,康熙在其奏折上批道,以后有关地方诸事,“必具密折来奏”。还有一次,康熙得知曹寅得疟疾,便马上赐药,并破例用驿马星夜送去。所有这些可以看出,曹寅一家与皇家的亲密关系。曹寅的两个女儿,也就是曹雪芹的两个亲姑姑分别嫁给了满洲王爷,其中一位“适镶红旗平郡王讷尔苏”,另一位“适王子侍卫某”。曹家不论与康熙皇帝家族的关系,还是与满族亲戚的关系都十分密切。

四、生平

康熙年表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一说雍正二年(1724年),曹雪芹生于金陵(江苏省南京市),祖籍辽阳。裕瑞《枣窗闲笔》记载过:“其人(雪芹)身胖,头广而色黑,善谈吐,风雅游戏,触境生春;闻其奇谈,娓娓然令人终日不倦,——是以其书绝妙尽致。”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己丑)二月初八日曹寅有女出嫁,亦为王妃。康熙五十年三月(1711年辛卯),(曹寅的次子)曹珍夭折。曹_约十五岁左右,“程朱理必探”。康熙五十年冬,曹寅得孙,见张云台《闻曹荔轩银台得孙却寄兼送入都》。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壬辰),七月二十三日,曹寅卒,年五十五岁。曹_在其父去世后继任父职,年龄约二十三。在康熙五十一年九月初四日“曹寅之子连生奏曹寅故後情形摺”中有一句:“奴才年当弱冠,正犬马效力之秋”。曹寅死后,历年亏空银五十余万两,由李煦继任盐政代为补完。三月始刊《佩文韵府》,次年九月刊成,又刊《栋亭全集》。令各省编审人丁,新增之数,永免加赋。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甲午)是年初曹_病故,年约二十五岁。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乙未)曹_(原曹寅弟曹萱(荃)的四子)过继给曹寅继任江宁织造。《氏族谱》云:“曹_,原任员外郎”。同年六月前后曹_遗腹子(或名曹天_,官州同)出生。三月震泽(太湖)霪雨。蒲松龄(1640—1715)卒,七十六岁。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丁酉)农历七月十五日曹寅女讷尔苏王妃最后一个儿子(第四子)讷尔苏第七子爱新觉罗·福端出生。康熙五十七年(1718戊戌)六月曹_折后康熙批云:“尔虽无知小孩,但所关非细。”可见织造一职,不仅为皇帝搜罗物资,实亦皇帝耳目。皇十四子胤_十二月起程平乱。曹寅的长婿平郡王纳尔苏就是胤_的得力助手。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庚子十一月,曹_报李煦之母文氏病故,年九十三岁。(李煦的母亲文氏,也是康熙的保母)。康熙六十年1721年刊《上元县志·曹玺传》记载,曹_“字昂友,好古嗜学,绍闻衣德,识者以为曹氏世有其人云。”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壬寅正月举行千叟宴。十一月康熙病逝。遗诏皇四子胤_继位,是谓雍正帝。冬,李煦卸苏州织造任。李煦共做了三十年的苏州织造,又兼了八年的两淮盐政。雍正元年(1723年癸卯)命总督查弼纳查追审理李煦任内亏空,籍家,并逮捕子女家口人等,李煦于雍正五年流放黑龙江,二年后病死,年七十六。四月,下令各省开豁乐户贱籍。

雍正年表雍正二年,(1724年甲辰)曹_奉旨交怡亲王允祥(1686年——1730年)看管。十月十六日内务府档云:李煦家属仆人人数共二百二十七名口,其中有李煦之妇孺十口。曹雪芹或出生于这一年。雍正下令在全国推广育婴堂、普济堂雍正三年(乙巳1725年)据《明清宫藏地震档案》记载:雍正三年四月二十五日(1725年6月5日)农历乙巳壬午月癸巳日,江宁(今南京)地震,按四月二十八日两江总督查弼纳有奏折[5]。十二月年羹尧赐自尽,家产抄没入官。是年为避讳孔丘名,除四书五经外,凡遇“丘”字都应加耳字旁为“邱”。雍正在圆明园南面增建宫殿衙署,占地面积由原来的六百余亩扩大到三千余亩。雍正四年(丙午1726)曹_两次因织缎粗糙分别被罚奉一年和诘责追赔。五月曹寅的妹夫傅鼐,革职,远流黑龙江。七月,曹寅的女婿纳尔苏以“贪贿”的罪名,削去平郡王爵,在家圈禁。其子福彭袭爵。雍正六年(戊申1728)约在年初,因江宁织造员外郎曹_等骚扰驿站案内,加上曹家内部有人告发转移财物,曹_获罪抄家逮问(家人大小男女含仆人114口)。抄家前,曹_罢任,由怡亲王胤祥传奏查办。雍正将抄没之房地人口财产全部赏给隋赫德。可见抄家并非为了充抵亏空。曹_共做了13年江宁织造。曹_家口回京,住蒜市口,少留房屋,以资养赡。是年曹_的遗腹子当十四岁。雍正七年(已酉1729)敦敏(1729—1796后)生。字子明,号懋斋,著有《懋斋诗钞》。他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二子英亲王阿济格的五世孙,理事官瑚_的长子。因阿济格早被夺爵,所以他这一支远不如其他宗室贵族_赫。敦敏在乾隆三十一年授右翼宗学副管,40年改授总管。他和曹雪芹大概是在宗学里相识的。相识后。他们之间往来频繁,非常友好。雍正十二年(甲寅1734)敦诚(1734—1791)三月初一生。为敦敏之弟,字敬亭,号松堂,别号庸闲子。15岁(1748)过继于其堂叔宁仁。著有《四松堂集》(北大图书馆藏抄本《四松堂诗纱》,内容比本刊多)、《鹪鹩庵杂诗》等。曹雪芹的好友之一。雍正十三年(乙卯1735年)八月,雍正帝于圆明园病危,弘历继位,是为清高宗弘历,改元乾隆。九月初三日,曹雪芹的高祖曹振彦(曹世选之子)得诰封为资政大夫(二品的虚衔等级),原配欧阳氏、继配袁氏得封为夫人。曹雪芹叔祖曹宜(荃)尚在,官职是护军参领兼佐领、加一级(是正白旗包衣第四参领兼第二旗鼓佐领(从三品))。曹_起用为内务府员外郎。

乾隆年表上乾隆元年(丙辰1736)赦免各项“罪款”,家复小康。是年四月二十六日又巧逢芒种节(书中饯花会)。乾隆三年(戊午1738)高鹗(1738—1815)约于此年生。乾隆五十三年(1788)中举。是年,康熙太子胤_之长子弘皙谋立朝廷,暗刺乾隆,事败,后被剥夺亲王爵位。雪芹家可能被牵累。雪芹其后曾任内务府笔贴式或在宗学差事。乾隆八年(癸亥1743)墨香(1743—1790)生。名额尔赫宜,是敦诚的三叔父。是《红楼梦》最早的爱好者,抄藏者,后来明义即向他借读《红楼梦》。乾隆九年(甲子1744年)6月5日(农历四月二十五)生日这一天又是芒种,到甲戌正好十年。曹雪芹或在应是开始构思撰写红楼梦的。敦敏16岁。敦诚11岁,入宗学。黄克显,稽查宗学的孙灏,都是诗文名家,给敦敏兄弟较大影响。他两人本是胞兄弟,父亲名瑚_(1710-1760),但敦诚在15岁时出继给叔叔宁仁为嗣了。他们是和硕英亲王阿济格的第五世孙。敦诚于1762年(乾隆二十七年)在松亭关做税吏时,有诗寄曹雪芹:“当时虎门数晨夕,西窗剪烛风雨昏。”乾隆十二年丁卯1747曹雪芹生活困难,居处有几次迁移。传说他自祖传大宅迁出后,曾住北京西单刑部街,又曾移居崇文门外的卧佛寺,最后约于1751年(乾隆十六年)不得不迁往西郊。敦敏、敦诚与雪芹交好,为曹雪芹的挚交。传说他们兄弟二人有一次带几罐好酒去西山看雪芹,雪芹家贫,无奈之下竟采摘瓜花做下酒菜,此事让敦诚终生难忘,有“瓜花饮酒心头乐”句,脍炙人口。敦敏后来诗中有“燕市哭歌悲遇合”,敦诚诗中有“劝君莫弹食客_,劝君莫叩富儿门”,大约都是指曹雪芹这一时期的生活而言。乾隆十五年(庚午1750)此年前后迁居北京西郊黄叶村,应是专心创作,“残杯冷炙有德色,不如著书黄叶村”。八月十四日夜,敦敏、敦诚到宗学与雪芹、卜宅三(浙江人,在宗学担任助教一类职务)饮酒夜话。约在是年,曹雪芹从北京迁至西郊香山健锐营一带。据说,初住香山四王府和峒峪村中间一带地方,后又迁到香山脚下镶黄旗营的北上坡。在曹雪芹离开宗学之后到去西郊之前还有过一段投亲靠友的辛酸生活。乾隆年表中乾隆十六年(辛未1751)曹雪芹到西郊后结交了一位好友,姓张,字宜泉,旗人,以教私塾为生。他的家庭多故(从他《分居叹》一诗中可以知道他父母双亡,兄嫂见弃。“亡家剩一身”),嗜吟好饮,坎坷穷愁,孤独愤激。其傲骨壮怀、诙谐放达,与曹雪芹有相似之处,因此二人情投意合。在他的《春柳堂诗稿》中,就有七首诗(如《和曹雪芹西郊信步憩废寺原韵》)专门写他跟曹雪芹往来的。乾隆十九年(甲戌1754年)甲戌本前40回本于此年或后诞生。有“一事无成,半生潦倒”,“十年辛苦不寻常”字样。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此即二评)“脂砚斋““树倒猢狲散”之语,今犹在耳,“屈指三十五年矣。哀哉伤哉,宁不痛杀!(甲戌本眉批)”,推算批者当时至少40岁。曹雪芹友人于景廉(字叔度,江宁人,从征伤足)难于谋生,自京来访。雪芹初次以扎风筝的技术教于他,帮助他解决了生计问题。此事约在是年或稍后。乾隆二十一年(丙子1756)脂批于庚辰本第75回前记云:“乾隆二十一年丙子五月初七日对清。缺中秋诗,俟雪芹。”是为当时书稿进度情况。脂砚斋实为之助撰。乾隆二十二年(丁丑1757)靖藏本第四十一回有眉批“尚记丁巳春日谢园送茶乎?展眼二十年矣!丁丑仲春,畸笏”。二月,敦诚(时方24岁)因侍亲随任(到山海关税卡做司榷小官)。秋天,敦诚作诗《寄怀曹雪芹》,其中“扬州旧梦久已觉”句下自注“雪芹曾随其先祖寅织造之任(疑为其后人所加)”。乾隆二十三年春(戊寅1758年)曹雪芹又迁徙白家疃。是年未见批语。曹雪芹客夏间迁居白家疃(在西直门外约50里),盖了四间茅屋定居下来,直到去世。据敦敏《瓶湖懋斋记盛》(“懋斋”是敦敏的斋名,“瓶湖”即北京宣武门里西南城角的太平湖)记载:曹雪芹的住处“有小溪阻路,隔岸望之,土屋四间,斜向西南,筑石为壁,断枝为椽,垣堵不齐,户牖不全,而院落整洁,编篱成锦,蔓植杞藤?”乾隆二十四年(己卯1759)今存“己卯本”《石头记》抄本,始有“脂砚”批语纪年。庚辰本第20至28回,有署己卯脂砚的眉批共24条。冬,脂砚斋开始四评《石头记》。现存41整回,2个半回(另有抄配2回,其中三个整回两个半回是发现的)称“脂怡本”(怡亲王府藏本)。“脂怡本”又称“己卯本”。脂评中注明“己卯冬”之批语共24条。约在是年或后曹雪芹曾南游江宁。南游原因不明,可能是因家住南京60年之久,去看望落户的族人;也可能为其他家务私事。传曹雪芹曾于此时前后任两江总督尹继善(1695-1771)的幕僚。尹继善请雪芹为幕的经过也有待进一步考查。这次去江宁,阅历山川,凭吊旧迹,听话往事,丰富了曹雪芹的生活。张宜泉有《怀曹芹溪》一诗,当作于雪芹南游期间,诗云:“似历三秋阔,同君一别时。怀人空有梦,见面尚无期。扫径张筵久,封书畀雁迟。何当常聚会,促膝话新诗。乾隆二十五年(庚辰1760)今存“庚辰本”《石头记》,皆“砚斋四阅评过”。自第五回起兼有“庚辰秋月定本”或“庚辰秋定本”字样。应属脂砚斋评。庚辰有眉批:凤姐点戏,脂砚执笔事,今知者寥寥矣,不怨夫?乾隆二十六年(辛巳1761)重到金陵后返京,友人诗每言“秦淮旧梦人犹在”,“官颓楼梦旧家”,皆隐指《红楼梦》写作。是年未见批语。初秋,敦敏写过一首怀念友人的诗,其中有“故交一别经年阔,往事重提如梦惊”之句,可能是指雪芹南游、经年未归而言。重阳后不久,敦敏偶然到友人明琳家养石轩闲话,“曹君沾别来已一载馀矣,偶过明君琳养石轩,隔院闻高谈声,疑是曹君;急就相访,惊喜意外!”可能此时雪芹前妻已死,稍后续娶。

乾隆年表下乾隆二十七年(壬午1762)敦敏有《配刀质酒歌》“秋晓遇雪芹于槐园”,记雪芹秋末来访共饮情况。曹雪芹给敦诚所作《琵琶行传奇》题诗。杨钟羲《雪桥诗话》:敬亭尝为《琵琶亭传奇》一折,曹雪芹(沾)题句有云:“白傅诗灵应喜甚,定教蛮素鬼排场”。雪芹为楝亭通政孙,平生为诗,大概如此,竟坎坷以终。四月至九月,脂砚斋第五次评注《石头记》。脂批:“壬午重阳”有“索书甚迫”之语。重阳后亦不复见批语。当有故事。庚辰本第12至28回,有署壬午畸笏的眉批共45条。甲戌本第一回有“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字样的评语。乾隆二十八年(癸未1763)春二月末,敦敏诗邀雪芹三月初相聚(为敦诚生辰)。未至。乾隆二十九年(甲申1764)春,曹雪芹去世。敦诚挽诗:“晓风昨日拂铭旌”,“四十华年太瘦生”,皆为史证。敦诚《挽曹雪芹》诗两首(据《鹪鹩庵杂记》抄本):四十萧然太瘦生(《四松堂集》刊本作“四十年华付杳冥”),晓风昨日拂铭旌(刊本作“哀旌一片阿谁铭”)。肠回故垅孤儿泣(自注:前数月伊子殇,因感伤成疾)(刊本作“孤儿渺漠魂应逐”,注同),泪迸荒天寡妇声(刊本作“新妇飘零目岂瞑”)。牛鬼遗文悲李贺,鹿车荷锸葬刘伶。故人欲有生刍吊(刊本作“故人唯有青山泪”),何处招魂赋楚蘅(刊本作“絮酒生刍上旧垌”)开箧犹存冰雪文,故交零落散如云。三年下第曾怜我,一病无医竟负君。邺下才人应有恨,山阳残笛不堪闻。他时瘦马西州路,宿草寒烟对落曛。(此首刊本无)敦敏《河干集饮题壁兼吊雪芹》(河干指潞河,敦敏家墓地在此,李煦家墓地亦在此。有人说,曹家通州本有典地,其墓地似有在东郊可能)张宜泉有《伤芹溪居士》(自注:其人素性放达,好饮,又善诗画,年未五旬而卒)。乾隆三十年乙酉1765庚辰本第二十五回有署“乙酉冬雪窗,畸笏老人”眉批一条。乾隆三十一年1766丙戌敦敏任右翼宗学副管。敦诚补授太庙献爵的官职,他自云“承母旨”才做官的,他的母亲1771年死去,他1773年即辞官。同年,敦诚才和永忠相识。永忠1770年任右翼宗学总管,与敦敏共事。乾隆三十二年丁亥1767夏,庚辰本畸笏叟有批。第十六至二十八回有署“丁亥”“畸笏”得评语(眉批)共27条。敦诚叔父墨香(《红楼梦》的爱好者,收藏者)把《红楼梦》借给永忠阅读。畸笏二批《石头记》。靖藏本第二十二回有“此回未补成二芹逝矣,叹叹。丁亥夏畸笏”评语,又有:“?前批知者聊聊(寥寥),(不数年,芹溪、脂砚、杏(松?)斋诸子皆相继别去,)今丁亥夏,只剩朽物一枚,宁不痛杀!”评语畸笏叟乾隆三十三年戊子1768靖藏本第十八回回前有署“戊子孟夏”评语一条畸笏叟永忠作《因墨香得观红楼梦小说吊雪芹三绝句》:传神文笔足千秋,不是情人不泪流,可恨同时不相识,几回掩卷哭曹侯。此三绝句上有瑶华(乾隆的堂兄弟,永忠:的堂叔)批语:“此三章诗极妙。第《红楼梦》非传世小说,余闻之久矣,而终不欲一见,恐其中有碍语也。”乾隆三十六年辛卯1771靖藏本第四十二回有注明“辛卯冬日”的评语一条畸笏叟乾隆三十九年(甲午1774年)曹_的遗腹子(或名曹天佑)六十岁(若活着)。甲戌本:"甲午八月"“脂砚”有批(时间存疑)。甲戌本第一回有署“甲午八月(或曰甲午人日)泪笔”的评语一条。属脂评。因为批语中有“:“?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哭雪芹,泪亦待尽?唯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之说。畸笏三批《石头记》。这是脂批中最晚的年份。1779乾隆44己亥约在同年,敦诚《寄大兄(敦敏)书》中说:“每念故人如立翁,复斋,雪芹,寅圃?不数年间皆荡为寒烟冷雾?”,表示对故友的怀念。1780乾隆45庚子敦诚为故人遗作诗文集《闻笛集》题诗,诗中两次提到曹雪芹,一云“诗追李昌谷”,一云“狂于阮步兵”。《闻笛集》中必有雪芹

关于“道光第六子简介”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21)

猜你喜欢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展艳杰的头像
    展艳杰 2025年08月26日

    我是雅莹号的签约作者“展艳杰”

  • 展艳杰
    展艳杰 2025年08月26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道光第六子简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道光第六子简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爱新觉罗·奕欣(183...

  • 展艳杰
    用户082603 2025年08月26日

    文章不错《道光第六子简介》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雅莹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