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楚汉之争中的成语典故都有什么?”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楚汉之争中的成语典故都有什么?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破釜沉舟---项羽[专用]
约法三章--高祖刘邦[特点〕
原想 韩信〔明修栈道〕,谁料到他却来了个〔暗度陈仓〕.之后排下〔十面埋伏〕,才使项羽〔四面楚歌〕.哈哈~~
军帐中,名垂千古的〔霸王别姬〕,果真
是天妒英才!!!!!,项Boss〔老爷子〕,逼的〔乌江自刎〕!!!~~
〔命不逢时〕!!〔英雄气短〕~~~!!!!
在历史上,韩信的军事才能到底有多厉害呢?
问题一:关于项羽的成语故事有哪些? 项羽是我国历史上极富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和他有关的许多事迹后来逐渐演化为成语。在一人身上发生这么多的成语故事,实属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取而代之
公元前 210 年,秦始皇巡游经过会稽(今江苏苏州),项羽也随众人前往观看。观望中,项羽不禁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也。”只此一语,就表现出项羽的宏伟大志和英雄气概。
先发制人
陈胜起义后,会稽太守殷通也想乘机反秦,他于公元前 209 年 9 月召见项羽时说:“现在是灭秦的好时机。我听说先发制人,后发则被人所制,我想和你早点共同起兵。”出身贵族的项羽岂肯委身于人下,按照计划,项羽杀死了声称“先发制人”的殷通,收集了他的部下,公开树起了起义大旗。
破釜沉舟 以一当十
公元前 208 年,秦将章邯指挥秦军主力合围巨鹿,项羽率兵前往解救。为了表现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心,项羽带领全部军队渡过漳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项羽率军断秦军粮道,与秦军进行了九次激烈的较量,“楚战士无不以一当 十” 。秦损兵折将,项羽乘胜追击,逼使章邯率其残部投降。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秦朝被推翻后,项羽在鸿门(今陕西临潼附近)设宴招待汉高祖。在宴会上,项羽的谋士――亚父范增几次示意项羽击杀汉高祖,但项羽因不忍而不予理会。于是,范增便让项庄以舞剑助兴为名,想借机刺杀汉高祖。汉高祖的谋臣张良看到形势紧迫,就出外召樊哙说:“现在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常在沛公。”于是樊哙带剑拥盾进入宴会厅,指斥项羽不守信义,项羽被樊哙的气势所折服,汉高祖借机脱离险境。
沐猴而冠
灭秦之后,项羽引军入咸阳,大肆烧杀,咸阳火三日不绝。谋臣劝项羽说:“关中山河四塞险阻,土地肥美,可以作为霸王之都。”而项羽以“富贵不归故里,如同夜间穿锦绫走路,没有人知道”为借口加以拒绝。劝他的人感叹道:“人们说楚人是沐猴而冠,果真不假。”项羽闻听此言,就杀了说这话的人。
四面楚歌
因刚愎自用和性情残暴而失去谋臣和百姓的支持,项羽最终在“楚汉之争”中败下阵来,在垓下(今安徽灵壁南)被汉高祖军队围得水泄不通。夜间军营四面皆楚歌,项羽大惊,见大势已去,率众杀出重围,逃至乌江边,因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有船不渡,自刎身亡。
问题二:下列哪个成语典故与项羽有关? 呵呵
釜:古代的一种锅;舟:船。砸碎锅子;凿沉船只。比喻战斗到底。破釜沉舟成语故事:秦朝末年,秦军大将章邯攻打赵国。赵军退守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并被秦军重重包围。楚怀王于是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副将率军救援赵国。项羽率所有军队悉数渡黄河前去营救赵国以解巨鹿之围。项羽在全军渡黄河之后他下令把所有的船只凿沉,打破烧饭用的锅,烧掉自己的营房,只带三天干粮,以此表决一死战,没有一点后退的打算。正是这样已无退路的大军到了巨鹿外围,并包围了秦军和截断秦军外联的通道。楚军战士以矗当十,杀伐声惊天动地。经过九次的激战,楚军最终大破秦军。而前来增援的其他各路诸侯却都因胆怯,不敢近前。楚军的骁勇善战大大提高了项羽的声威。
问题三:哪个成语典故与项羽有关? A 隔岸观火 B 暗度陈仓 C 背水一战 D 破 隔岸观火:三国曹操
暗度陈仓:暗渡陈仓是楚汉之争时的故事,讲的是刘备。项羽倚仗兵力强大,违背谁先入关中谁为王的约定,封先入关中的刘邦为汉王,自封为西楚霸王。刘邦听从谋臣张良的计策,从关中回汉中时,烧毁栈道,表明自己不再进关中。后来,刘邦拜韩信为将军,他命士兵修复栈道,装作从栈道出击进军关中,实际上却和刘邦率主力部队暗中抄小路袭击陈仓,趁守将不备,占领陈仓。进而攻入咸阳,占领关中。
背水一战:汉高祖时期,韩信破釜沉舟:
楚王派项羽带领二十万楚军前去救赵。项羽先派英、蒲两位大将率两万人做先锋,然后,自己率主力渡河。渡过了河,项羽命令将士,每人带三天的干粮,把军队里的饭锅全砸了,把渡河的船只全凿沉了。他对将士说:“我们‘破釜沉舟’,有进无退,三天之内,一定要打退秦军!否则只有饿死在这里!”项羽的决心和勇气,对将士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楚军个个士气振奋,一个人抵十个,十个人抵百个,越战越勇,终于把秦军打得大败而逃。
所以选D。
问题四:关于项羽的成语和故事有哪些? 取而代之
公元前 210 年,秦始皇巡游经过会稽(今江苏苏州),项羽也随众人前往观看。观望中,项羽不禁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也。”只此一语,就表现出项羽的宏伟大志和英雄气概。
先发制人
陈胜起义后,会稽太守殷通也想乘机反秦,他于公元前 209 年 9 月召见项羽时说:“现在是灭秦的好时机。我听说先发制人,后发则被人所制,我想和你早点共同起兵。”出身贵族的项羽岂肯委身于人下,按照计划,项羽杀死了声称“先发制人”的殷通,收集了他的部下,公开树起了起义大旗。
破釜沉舟 以一当十
公元前 208 年,秦将章邯指挥秦军主力合围巨鹿,项羽率兵前往解救。为了表现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心,项羽带领全部军队渡过漳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项羽率军断秦军粮道,与秦军进行了九次激烈的较量,“楚战士无不以一当 十” 。秦损兵折将,项羽乘胜追击,逼使章邯率其残部投降。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秦朝被推翻后,项羽在鸿门(今陕西临潼附近)设宴招待汉高祖。在宴会上,项羽的谋士――亚父范增几次示意项羽击杀汉高祖,但项羽因不忍而不予理会。于是,范增便让项庄以舞剑助兴为名,想借机刺杀汉高祖。汉高祖的谋臣张良看到形势紧迫,就出外召樊哙说:“现在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常在沛公。”于是樊哙带剑拥盾进入宴会厅,指斥项羽不守信义,项羽被樊哙的气势所折服,汉高祖借机脱离险境。
沐猴而冠
灭秦之后,项羽引军入咸阳,大肆烧杀,咸阳火三日不绝。谋臣劝项羽说:“关中山河四塞险阻,土地肥美,可以作为霸王之都。”而项羽以“富贵不归故里,如同夜间穿锦绫走路,没有人知道”为借口加以拒绝。劝他的人感叹道:“人们说楚人是沐猴而冠,果真不假。”项羽闻听此言,就杀了说这话的人。
四面楚歌
因刚愎自用和性情残暴而失去谋臣和百姓的支持,项羽最终在“楚汉之争”中败下阵来,在垓下(今安徽灵壁南)被汉高祖军队围得水泄不通。夜间军营四面皆楚歌,项羽大惊,见大势已去,率众杀出重围,逃至乌江边,因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有船不渡,自刎身亡。
韩信将兵,多多益善
解释:将:统率,指挥。比喻越多越好。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刘邦问韩信能带多少兵。韩信回答说:“臣多多益善耳。”
成语:楚界汉河
解释:楚、汉相争中双方控制地区之间的地界与河流。后常比喻战争的前线。
出处: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十六回:“霎时间烟焰冲霄……仿佛枪林弹雨,依稀楚界汉河。”
成语:霸王别姬
解释:姬:指西楚霸王项羽的宠妾虞姬。形容英雄末路的悲壮情景。现多比喻独断专行,脱离群众,最终垮台。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霸王项羽在和刘邦夺封建统治权的战争中,最后兵败,自知大势已去,在突围前夕,不得不和虞姬决别。
成语: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解释:萧何:汉高祖刘邦的丞相。成事由于萧何,败事也由于萧何。比喻事情的成功和失败都是由这一个人造成的。
出处:宋?洪迈《容斋续笔?萧何给韩信》:“信之为大将军,实萧何所荐,今其死也,又出其谋。故俚语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语。”
成语:张良借箸
解释:张良:西汉时刘邦的谋臣。箸:筷子。张良借(刘邦的)筷子为他筹画指点。比喻出谋划策。
成语:胯下之辱
解释:胯下:两条腿之间。从胯下爬过的耻辱。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淮阴屠中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
问题五:跟项羽有关的成语典故 多多益善
duō duō yì shàn
[释义] 益:更加;善:好。越多越好;不厌其多。
[语出] 《史记?淮阴侯列传》:“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
[近义] 贪多务得 贪得无厌[反义] 不忮不求 清心寡欲
[用法] 用作褒义。
[例句] 一个人身上不可能没有缺点而都是优点;但优点应该~。
[英译] The more the better。
[成语故事]
刘邦称帝后,韩信被刘邦封为楚王,不久,刘邦接到密告,说韩信接纳了项羽的旧部钟离昧,准备谋反。于是,他采用谋士陈平的计策,假称自己准备巡游云梦泽,要诸侯前往陈地相会。韩信知道后,杀了钟离昧来到陈地见刘邦,刘邦便下令将韩信逮捕。押回洛阳。回到洛阳后,刘邦知道韩信并没谋反的事,又想起他过去的战功,便把他贬为淮阴侯。韩信心中十分不满;但也无可奈何。刘邦知道韩信的心思,有一天把韩信召进宫中闲谈,要他评论 一下朝中各个将领的才能,韩信一一说了。当然,那些人都不在韩信 的眼中。刘邦听了,便笑着问他:“依你看来,像我能带多少人马?”“陛下能带十万。”韩信回答。 刘邦又问:“那你呢?”“对我来说,当然越多越好!”刘邦笑着说:“你带兵多多益善,怎么会被我逮住呢?” 韩信知道自己说错了话,忙掩饰说:“陛下虽然带兵不多,但有驾驭将领的能力啊!” 刘邦见韩信降为淮阴侯后仍这么狂妄,心中很不高兴。
后来,刘邦再次出征,刘邦的妻子吕后终于设计杀害了韩信。
问题六:关于楚霸王项羽的成语典故有那些? 垓下之围、四面楚歌、项庄舞剑 意在沛公、楚河汉界、江东父老
问题七:与项羽有关的成语典故是 四面楚歌
sì miàn chǔ gē
[释义] 四面都是楚人的歌声。后用来比喻四面受敌;处于孤立无援的处境。
[语出] 梁启超《中国国会制度私议》:“殆陷于四面楚歌之中;反恃解释条文以持其说。”
[正音] 楚;不能读作“cǔ”。
[辨形] 楚;不能写作“触”。
[近义] 腹背受敌 山穷水尽
[反义] 安然无恙 旗开得胜
[用法] 用作贬义。一般作定语。
[结构] 主谓式。
[辨析] 见“腹背受敌”(329页)。
[例句] 我们利用有利地形;又调来几支队伍;使敌人陷于~的绝境;不得不缴械投降。
[英译] be utterly isolated
[成语故事]
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楚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着,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泪,在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一会儿,项羽骑上马,带了仅剩的八百名骑兵,从南突围逃走。边逃边打,到乌江畔自刎而死。
问题八:下列哪个成语典故与项羽有关? “破釜沉舟”这一成语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公元前209年,我国历史上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陈胜吴广牺牲后,刘邦和项羽率领的两支军队逐渐壮大起来。公元前207年,项羽的起义军与秦将章邯率领的秦军主力部队在巨鹿(今河北邢台市)展开大战;项羽不畏强敌,引兵渡漳水(由巨鹿东北流向东南的一条河丁。渡河后,项羽命令全军:“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巨鹿一战,大破秦军,项兵威震诸侯。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于大泽乡起义,一时间天下群雄响应,百姓纷纷揭竿而起,秦朝末年的农民大起义正式爆发。这一年,20岁刚出头的韩信参加了起义军,开始了他的传奇生涯。
在这之前,韩信是一个落魄流浪汉,虽然顶着贵族的头衔,但一无所有,他连饭都吃不上,要靠别人糊口度日。更没有人看得起他,连屠户都来欺负他,让他受胯下之辱。
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经商)。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
此时的韩信,就是社会的最底层。
韩信在项羽军中混了四五年,没混出个名堂,于是选择跳槽到了刘邦集团。但在那里他依然没有得到重用,仅仅是一个管仓库的粮官儿。
韩信觉得混不下去了,便又准备跳槽,幸得萧何月下追韩信,并在刘邦面前担保其做了大将军。就这样,年不过二十五的韩信,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兵,摇身一变成了统领数万大军的大将军。
如此年纪,如此地位,就算是比之当时最富盛名的西楚霸王项羽也不遑多让。更神奇的是,毕竟有着楚国将门之后身份加成,以及巨鹿之战战绩加成的项羽,此时的韩信寸功未立,岌岌无名。
然而,就是这个之前并没有任何统兵经验的年轻人,做起这个位置来居然毫无压力,他就是天生的统帅。
韩信的第一战,就面对的是原秦国名将章邯。大家对于这个人的印象大都限于巨鹿之战中项羽的手下败将,但事实上他可不弱,当初面对张楚政权,用十万囚徒军,守住了关中。此后更是率领秦军南征北战,一举扑灭了张楚政权,还击败了项梁,其能力毋庸置疑。
只是他面对的是项羽,一代战神。巨鹿之战,王离二十万长城军,围赵军于巨鹿城,章邯二十万关中军筑高墙拒河南,河北众诸侯皆畏秦军,作壁上观,不敢上前。唯项羽勇武果决,先以英布、蒲将军率两万精兵绝棘原 ——巨鹿甬道,如同楔子硬生生插入王离和章邯的结合部,并以决绝之势阻截住章邯之攻击。项羽自己则果断出击,破釜沉舟,偕同赵军以哀兵之势,里应外合,九荡九绝,长城军团溃,王离降。
巨鹿一战,项羽威震天下,章邯虽然手中还有二十万大军,但已经救不了秦国。他一面要应对朝堂之上赵高的弄权阴谋,一面还要对抗携巨鹿大胜之威的项羽,实在有心无力。最终,章邯率二十万秦军不战而降,秦国再无可战之兵,败亡已成定局。
值得一提的是,这二十万关中秦军被项羽尽坑杀,章邯作为投降主将,背上了一个帮凶的骂名,为天下人所不齿。
但话说回来,结合这段历史,你会发现,巨鹿之战的失败并没有表现出章邯有多么的不堪,他虽然是降将,但能力毋庸置疑。如果不是遇上项羽,鹿死谁手还说不一定。
结果,韩信第一次统兵,一手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便轻松击败了章邯,帮助刘邦还定三秦。
当然,还定三秦的功劳不能全算在韩信一个人的头上,当时他虽然为大将军,但还并没有得到刘邦的绝对信任,更没有得到沛县诸将的绝对认同。
此时的韩信更多的是和张良一样,是一名献策的谋士,而不是独当一面的统兵大将,多少有点水分。
韩信真正意义上成为大将军,是在刘邦兵败彭城之后。
公元前205年,齐国田氏因不满项羽分封,作乱自立。项羽率大军东征,西楚后方空虚。刘邦趁机,联合众诸侯结成反楚联盟,并率领五十六万诸侯联军,一路向东,攻占了项羽都城彭城。
攻下彭城之后,刘邦志得意满,以为大局已定,于是天天与诸侯们喝酒庆祝,疏于防备。
他没有想到,西楚霸王项羽打仗从来都不讲道理。面对五十六万诸侯联军,项羽毫无惧意,急率三万轻骑回袭彭城。
结果,毫无防备且各自为战的诸侯联军,面对项羽这3万骑兵,完全不知所措。他们被项羽大军冲垮了阵型,各个击破,分割屠杀。一天下来,诸侯联军被杀十万,溺水淹死十万,溃不成军。
最终刘邦仅率数十骑逃脱,连老婆孩子都被俘虏了。同时,以汉为首的反楚联盟瓦解,诸侯作鸟兽散,刘邦陷入了人生的最低谷。
这时候,是韩信站出来,带着残存的汉军溃兵于萧索之间击败了楚追兵,为刘邦赢得了喘息之机,并靠着关中之地,与项羽对峙。而这也是韩信和项羽,这两大战神之间的第一次交锋。估计项羽怎么也没想到,无敌的自己,居然会被当初帐下一个自己都不会正眼看一下的小郎中阻挡住前进的脚步。
然而,这仅仅只是开始,接下来的东征之路,才是韩信辉煌的开始。
彭城之战后,诸侯们纷纷叛汉降楚,这让刘邦意识到,和这群投机倒把的六国贵族们合作,迟早会被坑死,与其让他们成为自己和项羽争霸的隐患,还不如将其消灭,一劳永逸。于是,刘邦在与项羽对峙的同时,派韩信东征,收服东方诸国。
韩信则是行不辱命,领兵东征,一路上势如破竹,擒魏、取代、破赵、胁燕、东击齐帮刘邦打下了大半个天下。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灭赵一战中,韩信也上演了项羽在巨鹿之战中破釜沉舟般的壮举。井陉口一战,兵力劣势的汉军,在韩信指挥下,背水结阵。正所谓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陷入绝境的汉军,爆发出了超强的战斗力,一举击溃了赵军。
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背水一战。
在我们一般的理解下,认为“背水一战”,就是所谓的绝境逢生。即认为人在绝境下,会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但实际上,这并不是韩信背水一战胜利的主要原因。因为在绝境中,人们往往投降的可能性会更大。
毕竟韩信不是项羽,无法身先士卒;汉军更不是江东子弟兵,不离不弃。
事实上,背水一战只是韩信迷惑敌军的手段。因为当时汉军兵力劣势,且长途跋涉,地形也不占优势,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皆不占。如果正面硬抗的话,汉军估计没太大胜算。
所以当时韩信想了一个计策,早在对战之前,就派出了选二千轻骑兵,带着旗帜,先于到山上埋伏。然后派一万大军于河水边结阵,自己则亲率主力,与赵军大战。
开战后,兵力劣势的汉军不敌赵军,韩信便且战且退,一直退到冶河边上。
按照一般的战场剧本,此时的汉军应该是要被撵进河里。但好在韩信在河边已经有一万大军摆好了阵势,再加上汉军是有准备的撤退,所以并没有出现大溃败的迹象。反而是因为有这一万生力军的加入,有了再战一次的实力。当然,韩信那句“退无可退!诸君何不奋力而战!”的口号也还是很重要的。
总之,汉军在河边暂时挡住了赵军的冲击。但也只是仅此而已,其并没有因为绝境求生的意志而战斗力大爆发,一举消灭赵军。
真正扭转的是韩信事先埋伏的那两千轻骑。
当时汉军在河边上苦苦支撑,赵军为了尽快歼灭汉军,便令大军倾巢而出。然而就在赵军空营而出后,之前埋伏在附近山岗上的汉军精锐迅速扑出,一举拿下了赵国空营,然后迅速拔掉了所有的赵军旗帜,换上了汉军的红旗。
而在大营被攻击的同时,赵军意识到中计了,不得不回军救援。
然而,当赵军后军赶回来的时候,发现自己的营寨前已经红旗飘飘了,汉军骑将在壁垒上严阵以待,并大功率高喊道:赵已被灭,赵王已成俘虏。
赵军开始军心大乱,与此同时,冶河东岸的韩信也率着汉军主力杀了过来,赵军壁垒中,大量汉军骑将也冲突出来。
在两线夹击下,赵军大乱,随之而来便是大溃败。
所以,历史上的背水一战,远不是“狭路相逢勇者胜”那般简单。里面包含的战术计划、临场指挥,时机控制等等,无一不在表现韩信超高的军事能力。
最为简单的一点,如果在正面战斗中,汉军没有挡住赵军的攻击,一路溃败,那这个背水一战可就会是千古骂名了。
然而,谁曾想到,这些都是一个二十几岁的年轻小伙子干出来的事情呢?
公元前202年,刘邦败韩信为齐王,韩信正式成为了一方诸侯,其实力之强,地位之高,仅次于刘邦。
而此时的韩信,还不到三十岁。
一个在二十五岁都还不值一提的小人物,短短几年时间就完成了命运的大翻转,不可谓不励志,不可谓不传奇。
或许正是因为这一路攀升得太快了,韩信根本来不及沉淀,养成了他自大、轻狂的性格。以至于在刘邦平定天下之后,他成了那个最大的隐患。
事实上,他如果能学张良激流勇退,或者学长沙王吴芮,低调行事,或许他也不会落得那般下场。要知道,韩信被杀的时候,他才三十多岁啊,正值壮年。那本该是他大展宏图的最佳时刻,虽然当时天下已经平定,但北方的匈奴已经崛起,韩信依然还有用武之地。
如果当年北伐匈奴的是韩信,而不是刘邦,或许第一个封狼居胥的人,就得改名了。
关于“楚汉之争中的成语典故都有什么?”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评论列表(3条)
我是雅莹号的签约作者“双冰”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楚汉之争中的成语典故都有什么?”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楚汉之争中的成语典故都有什么?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
文章不错《楚汉之争中的成语典故都有什么?》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