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溶江乡的基本信息”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溶江乡的基本信息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溶江乡位于缙云县境东部,自1992年5月由原溶溪、雅江二个乡合并而成。乡政府驻洪坑桥村,距县城16.2公里。东临双溪口乡,东南界大源镇,西南接胡源乡,西连舒洪镇,北毗三溪乡。区域总面积50平方公里,全乡6289户、148个村民小组,16099人。
种植业主要以黄花菜、蚕桑、茶叶为主。工业主要产品为摩托仪表配件。
辖区内岩门景区为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仙都风景区的重要景区之一。
2008年全乡实现工农业产值9148万元,其中农业产值4850万元,人均收入5078元。种植业主要以黄花菜、蚕桑、茶叶为主,是远近闻名的黄花菜之乡。工业企业48家,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一家,主要产品为摩托仪表配件。辖区内旅游资源丰富,岩门景区为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仙都风景区的重要景区之一。 地形以丘陵为主,间有低山。地势南北两端高,中部为丘间平畈。海
拔一般在250-500米之间。西北部与舒洪镇交界的白水山为最高,海拔1083米。河流于流源出越王山,东自双溪口水道经境中与渚溪流汇合后,向西流舒洪镇境人贞溪。由于源短流急,季节性强,农田灌溉依靠山塘水库为主。南部地层以岩性土类分布为主,易风化侵蚀而造成水土流失,植被很差。荒山疏林面积大,水源短缺,水利条件差,农田易受早。由于地势的影响,境内气温和降水量均有差异。南部气温略低。年平均气温17'12,无霜期216天以上,年平均降水量1505.1毫米。农业发展宜以粮食生产为基础,大力发展园地经济特产和以奶山羊为主的养殖业。主要地类占总面积比例:耕地7%,林地68.7%,水域1.9%。水田土壤以黄泥沙田、紫泥沙田为主。矿产有铀矿点。 系溶江乡政府驻地,位于缙云县东部距县城16公里,丘间平畈,海拔最低处为241米,最高处自然村为285米。洪坑桥村地处贞溪中上游地段,东与大雅畈村接壤,南为贞溪和田洋村为界,西与舒洪镇溪下自然村为邻,北与花楼山和西岙水库为界,辖区面积约4.5平方公里。洪坑桥村辖7个自然村,东面是洪坑桥,东北面是三青求,东南面是下岙,南面是前溪,西边是突头,西北面是新屋畈,中间是溶溪。乡政府驻洪坑桥东部平黄公路北侧。
洪坑桥村是全乡的政治、文化、经济、商贸中心。乡中心小学、卫生院、邮政所、电信所、信用社、供销社、移动通信营业厅、道班等单位都在该村,全乡工业企业80%分布在洪坑桥村,工农业总产值占全乡总量的大半,第三产业占全乡八成以上,因此,洪坑桥村在本乡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洪坑桥村历史悠久,宋代就有人居住。由于外来的人多,不少人就在此定居下来,姓氏也比较杂。本村有徐、周、毛、李、陈、卢、胡、赵、章、潜、方、江、刘、朱、谢、潘、洪、吴、麻、蒋、金、林、傅、夏、应等20多个姓氏。曾取名“红坑桥”,后来改为“洪坑桥”。该村养育出来的人才众多,据不完全统计,研究生11人,博士3人,博士后1人,高级工程师2人,飞行员1人,副县级以上职务5人,画家1人,作家1人,局级干部若干。 雅江——位于溶江乡政府南,距5.5公里,古名灵川,曾称“里雅江”现称“雅江”。村舍分散。包括雅江自然村和卢秋自然村,共730户,1929人口,多江姓。据《灵川江氏宗谱》载,系宋末丞相江万里之后裔,约元初,饶州丰城江大“有乔迁之志,始寓永嘉卢阳,继迁处州青田芝溪,复迁缙邑东山,又择古峰山之北,名其地曰灵川而居焉。”面积约4.6平方公里,分27个生产小组。耕地面积604亩,林地2654亩。盛产黄花菜、蚕桑、茶叶、水稻、杂粮等。系革命老区。
本村自古有八景之称的纱帽增辉、寿星照耀、香炉含烟、一柱千霄、岩门锁錀、钓岭千竿、双峰垂云、花岩焕彩,还有三叠岩、少女藏涧都是奇特之景。距村2公里,海拔315米,有风景秀丽石柱岙,住江姓6户,人口21人。
岩门风景区中花岩隶属雅江村,花岩斑纹鲜艳,有红、黄、黑相间。岩背长有松树、杂木。花岩脚西有天生花岩洞深4米,约60平方米。上古建有庙宇,可惜毁于清末。于2009年重建祠庙,内有佛16尊。 花楼山村位于溶江乡西北角,村民居住零散,有7个自然村,最远的自然村距离村委所在地有2.5公里。总人口有1450人,515户,16个村民小组,有村民代表32人,党员43人。共有土地9764亩,山林面积4896亩,耕地面积426亩。人均收入2000元,在溶江乡属于中水平.人多田少是本村的特点,外出务工和种植经济作物为本村的主要经济来源,留守妇女大都数从事来料加工。农村医保人数占总人数的88.2%,极大的保证了村民生病就是困难的局面。
村内有种植基地多个,有杨梅基地80亩,有土柿基地100亩,有茶叶基地95亩,有黄花菜基地20亩,有兰花基地8亩,有肉鸡养殖场一个,年养殖量上万羽,空气,水质都特别好,本村欢迎各地客户前来观光旅游。 大雅畈社区位于平黄公路沿线,距离县城仅20公里,地理条件优越,交通便利,是革命老区。全社区共有424户、1173人。全社区设党支部一个,共有党员53人。土地面积1919亩,其中:耕地面积355亩,山林面积644亩。2008年全社区经济总收入280.5万元,集体固定收入0.5万元,主要依靠大会堂店面出租,集体经济薄弱。2008年人均纯收入2131元。
收入来源分三大块:1、种植业,主要种植黄花菜、荷兰豆、茶叶、甜玉米等;2、外出务工,如开办浴室、隧道工程、进厂打工等,其中开办浴室与打山洞是该社区的两大特色产业,外出开办浴室有45户,打山洞16户,足迹遍布全国各地,造就一大批致富能人;3、来料加工业,主要有穿珠、钩围巾等,解决了该社区一部分妇女、老年人口就业问题。
大雅畈社区文化中心内设有阅览室、电视室、乒乓球室等七个场所供居民学习、娱乐和休闲。老年星光之家的建立使社区老年人有了自己的“天地”,经常的集体娱乐活动,增加了他们相互交流的机会,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真正做到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社区居民自编自导的节目曾在溶江乡庆国庆晚会上精彩上演。文化中心的建立将会推动社区文化、娱乐等方面的创新,促进社区全面发展。 大黄村面积约4.4平方公里,辖3个自然村,分10个村民小组,396户,1043人,耕地面积426亩,主种水稻,林地4363亩。产茶叶、蚕桑、黄花菜,系革命老区。
古名林月岙,在洪坑桥东南4.8公里山沟,海拔422米。村址地势坎坷,房屋依山坡梯状分布。昔日方谚云:“大黄、卢秋,前无道坛(天井),后无阴沟。”说明村庄坐落环境狭窄,且土地磅礴,水源奇缺,连晴数天,庄稼就被晒干黄,由此得名大黄。现今水利条件已经有很大改善,兴建岙里水库,田山头水库,用田山头水库水建起饮用水工程,有257户,827人用上自来水。多胡姓,通公路,有班车。 田洋村位于溶江乡南边,距乡政府2.5公里,经行政村规模调整后,由原来的田洋村、岩坑村、岭脚吴村合并而成,全村现有人口2250人,853户,有土地面积5467亩,其中山林面积4477亩、耕地面积728亩,水田面积309亩、旱地69亩,2010年人均收入4480元。。特产有茶叶、板栗,水稻、油菜、黄花菜、油茶是主要农作物。农民主要以种植业和务工收入为主。
田洋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
——产业布局合理,经济稳步发展。田洋村土地存量小,人均只有0.32亩,农业是主导产业。要充分利用其他优势,发动村民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农民收入增加,生活质量提高。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人均收入持续增长,加强对农业农民的支持保护,农民负担进一步减轻,生活比较宽裕,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基础设施加强,村庄环境改善。按照“十村示范、百村整治”的工作要求,积极开展村庄整治工作。通过全村广大村民的共同努力,村容村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基本实现了“路硬、灯亮、树绿、水秀、村洁”的目标。
——法律意识增强,民主管理科学。从未成年开始,进行持续的普法教育,农民知法守法意识明显提高。村民自治机制健全,民主管理规范,农民民主法制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不断增强,农村社会和谐安定。
——社会事业进步,民风健康向上。积极开展农民转移技能培训,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93%以上,住房保险100%。完善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农村科技、文体、计生等协调发展。加强农村精神文明载体建设,使农民有主体娱乐活动阵地。
一、基本情况
前溪村有土地面积1732亩,其中山林1433亩,耕地184亩,08年村人均收入4941元(据2008年年报),已没有年均收入1500元以下贫困人口,低保户6户8人。村两委办公场所设在村会堂,2006年已修饰一新,还设立了党员活动室和老年人活动场所。
二、经济情况
该村集体经济薄弱,村民的收入来源主要还是靠外出打工,外出人口占60-70%。这些人口一般秋末外出,夏天回乡,其中有20余户每年到江苏等地开设浴室,年收入可达3万余元。回乡后,很多村民在乡里的龙头企业——缙云县仪表件厂打工。在村的村民,有30余人常年在仪表件厂务工,也有的在村中的水泥预件厂、水泥砖厂务工(约13-15人),常年跟随建筑队打工的也有10余人。村中有茶叶加工户4户,一些村民给加工业主打工。村民中也有开诊所、小店、及搞货运的。前溪在1992年前后曾大力发展过香菇生产,但现在村中没有特色农业产业,只有传统的种植业,全村只有30亩茶园和4亩的桑园。
三、班子情况
前溪村党支部有党员35人。村两委已于08年5月换届,两位带头人还是老搭档,书记有工作干劲,主任有丰富的农村工作经验。他们两个协调团结,有干一番事业的决心,他们都能为村集体的事而甘愿奉献。书记卢新海,在1992年发展香菇生产中致富,先后种过香菇,跑过运输,现开有全乡仅有的一个蔬菜销售店,成为全乡的蔬菜集散地,主任胡锦清是办企能人,前几年在江西办过硫化碳厂,现在家“专职”做村民主任。两委中的女委员是仪表件厂的老总,还有一位也是村里中年的老干部,总的来说,班子是团结协调的,有较高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陈村村位于溶江乡洪坑桥村南1.3公里浅谷,呈块状聚落,始由陈姓居此而得名,地势南高北低,海拔高程263米。全村对外交通便利,有一乡村公路自北向南贯穿而过。全村共3个自然村(陈村、桥岙、后前),6个村民小组,有293户,765人。拥有土地面积1536亩、耕地面积229亩、山林面积545亩。
主要经济来源:茶叶、黄花菜、桑叶、油茶,其中全村现有油茶基地400亩,为省油茶示范基地;还有较多劳动力外出务工,如开办浴室、进厂打工等;另有从事来料加工,主要有串珠、钩围巾等,解决了村里一部分妇女、老年人口就业问题。
谁知道关于西溪古村的资料
2018年导游考试民族风情:海南苗族的历史三部曲
苗族是海南省世居民族之一,现有苗族6万人,主要散居于海南岛中南部地区。从苗族移居海南至定居定耕,他们走过了一条艰辛和漫长的道路。
来源与族称
海南苗族是明代从广西作为兵士征调而来,后落籍海南,史志多称之为“苗黎”。清光绪《崖州志》记载:“又有一种曰苗黎,凡数百家。常迁徙于东西黎境……时出城市贸易,从无滋事。盖前明时,剿平罗活、抱由二峒,建乐定营,调广西苗兵防守,号药弩手,后营汛废,子孙散外山谷,仍以苗名,至今犹善用药弩。”《琼州府志》、《感恩县志》等也有类似的记载。这表明明代苗族从广西迁来,并在海南落籍了。
除了当兵来海南外,还有相当数量的苗族是为了谋生而来的。海南苗族中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说苗人从广西来,是坐船过海的。登岸后第一个居住点是凰田。凰田为一盆地,苗人将此盆地开垦成一片良田。但统治者见苗人生活富庶,就进村抢劫,并要将苗人斩尽杀绝。苗人只得丢弃家园,逃往大山密林。
1956年中国科学院的语言工作组来海南调查少数民族语言时,有位广西籍的瑶族女同志竟能用本民族语言与海南当地苗族流利地交谈,一时传为异事。专家研究认定,海南苗族实际来源于瑶族,其语言、民族自称(自称“金门”)、服饰、习俗(蓝靛染色)等与广西的山子瑶、云南的蓝靛瑶基本相同。
海南苗族为什么落籍海南岛后史志称其为“苗”,他们自己也认同“苗”称呢?对于此种情况目前学术界尚无明确的说法。本人认为,“苗”称来历大概有三点可能:其一,苗瑶在古代本为一个族系,二者起源相同,语言相近,风习相似;其二,广西山子瑶或云南蓝靛瑶,或许昔时笼统地被称为苗,后来改称为瑶;其三,瑶族没有文字,迁来海南的部分瑶人,被文献记载为苗(或称苗黎),讹久成真,瑶也就成苗。
海南苗族使用“苗”称日久,已经认同并接受此称,根据国家民族识别“名从主人”的政策,海南苗族已无更改民族名称的必要了。
佃种与游耕
明代中后期,封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已经渗透到海南岛各地,封建生产方式已占统治地位,沿海和山岭间平坦的土地均被汉族和黎族占有。苗族正是在这个时期迁来海南的,新到的苗族,被视为客体。除极少数富裕的苗人用钱或牛马向汉族、黎族地主换得少量土地作为私有产业外,大部分苗人基本上都是租种汉族、黎族地主的山岭。苗族是一个没有土地的民族。
苗族租山耕种,先凑钱交由本村的“山甲”(相当于村长),由山甲与汉族或黎族地主交涉,议定租金后领大家搬去居住。每年催租收租也由山甲负责。每年初春,苗族把租来的山地划好范围,便用钩刀砍伐树木和杂草,焚烧后用尖木棒播种,耕作方式极为简单原始。由于土地不翻耕、不施肥,土壤肥力难为保存,每种一年就要抛荒,然后再租种新的山头,生产流动性大,居住十分不稳定。若遇灾荒无力缴纳山租时,山甲只好率领村民搬往更加荒僻的高山上逃租。
苗族经历的远不止生产生活上的艰难,他们还时常遭到封建统治者残酷的镇压和疯狂的屠杀。1943年6月,******部队以开会发“公民证”为名,诱骗苗民下山,制造了骇人听闻的“中平惨案”,近两千苗族同胞被******军队血醒地残杀。
定居与定耕
新中国成立后,海南进入了一个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新时代。党和政府对苗族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十分关怀。为了让苗族从高山上搬下来,原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及各县相继成立了移民委员会,有苗族分布的乡成立了移民工作组,负责苗族移民工作。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拨出20万元作为苗族移民事业费,各级人民政府帮助苗族群众建筑房屋,分配土地,拨发耕牛、农具,发放贷款。在苗族搬迁定居中,黎族人民表现出高尚的风格和兄弟般的情谊。他们积极备料为苗族同胞建新房,赠送五万多亩良田。苗族定居后,黎族还手把手地教苗族犁田、插秧、割稻,直至苗族能完全独立耕作。
1952年到1956年,苗族移居平地就达18800多人。在琼中、保亭、乐东等地建起一大批苗族新村,苗族人民过上了定居定耕的新生活。
西溪南村有1200年文明史。该村位于黄山南麓,新安江上游,丰乐河之畔。因地处丰乐河南岸,故又称丰溪、丰南、溪南。
该村由后唐始建,经五代、两宋鼎盛于明清。村中吴姓为大姓。村民以农为本,外徙经商,贾富兴儒,因儒入仕。商者足迹遍布扬州、南京、杭州及沿淮一带,盐商为主,兼营茶、木材、典当等行业;入仕者高官接踵,可谓“满朝朱紫贵,江淮金银山”。
西溪南的村落结构,总体东西走向,坐北朝南,势如棋盘格局,呈不规划长方形。以街为经,以巷为纬,东西贯通,南北畅达。村以条、陇、雷三水系为主线。街依溪行,屋缘街建,两岸夹峙,鳞次栉比,宽1公里,长2.5公里,昔有“千灶万丁”之称。
“前街”(现改称后街),“黟县青”石板路,宽3—4尺。房屋南侧,杨柳成行,俗称“杨柳干”,依依袅袅,万缕千丝,可供观赏,亦供纳萌。沿街一条小溪(条堨)逶迤而过。街道的巷口及拐弯处设有“天灯”,即在约1立方米的石墩上竖一近丈高的木柱,柱端支一“人”字形盖顶(用防雨雪),盖顶下挂一盏玻璃灯(当时用青油、灯芯点燃),夜间由专人点亮,是夜市的一种景观。
“中街”(现改称正街),街道宽5尺至丈余,“黟县青”石路面,平正如磨。一道水渠(陇堨)穿街而过,石板铺底,流水潺潺,如一蜿蜒前曲的玉带,飘逸在古街长廊间,凭栏细看,古韵悠悠。为便于村民浣洗,在街埠露水处均设有埠头,各道涵洞口上还置有石闸。可消防,通风调温,既适用又美观。一些宽绰巷口,还设有“街楼”。楼架在两侧屋墙上,悬跨巷道。空间虽小,却很别致,南北两面装有花样窗棂,专供“更夫”住宿。
“后街”(现改称溪边街),随着溪流(雷堨)的走势,格外曲折多姿。雷堨宽约二三丈,水深可放竹木簰,也可行小木船。街道从头至尾,一路小桥流水,多为半月形单孔石桥。两岸店铺隔水相峙,楼台亭榭,竹木花卉,组成一副绚丽多彩的田园风光图。古街两旁春季鸟语花香,夏季廊榭清风,秋季水明月朗,冬季玉树琼楼,真可谓如诗如画。
西溪南村吴氏历代子孙兴旺,支派繁多,故供奉祭祀的祠宇也多。本村素有“十大祠堂”之称(大宗祠在外)。诸祠分面在村的各个方位,建造各有特色,其中最突出的当数坐落在后街的“思睦祠”。该祠坐北朝南,落成于明嘉靖年间。祠前清溪(雷堨)环绕,一路石栏防护。祠分四进:前进为头门;二进称“忠孝世家堂”;三进称“四睦堂”,董其昌题额并楹联;四进为“神堂”(存放祖宗灵牌),神堂两侧各有小堂,为“女祠”。女人的灵牌能存入祠堂,在封建社会里确属难能可贵。前进、二进及思睦堂全用楠木建造。解放后,该祠第四进办了粮站;前面部分为乡中心小学。1979年8月,一场大火,将思睦堂全部焚毁,今已改建为新教学大楼。
村中旧有十大名楼,二十处名馆阁,二十四名堂、院,十大寺庵,十大社屋,十大牌坊。此外还大十大名园、八大景点。在众多遗址遗迹中,当数老屋阁、绿绕亭、十二楼、果园历史悠久,文化品位和价值最高。
关于“溶江乡的基本信息”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评论列表(3条)
我是雅莹号的签约作者“紫南”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溶江乡的基本信息”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溶江乡的基本信息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溶江乡位于缙云县境...
文章不错《溶江乡的基本信息》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