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那些天资聪慧的孩子后来都怎么样了?

网上有关“历史上那些天资聪慧的孩子后来都怎么样了?”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历史上那些天资聪慧的孩子后来都怎么样了?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江郎才尽,仲永泯然,从古到今无数少年神童天生具有极佳的资质,但却在成长道路上逐渐走上了弯路,一点点褪去了自带的传奇光环,沦为平凡无奇的普通人,甚至陷入了可怕的灾难,不得不说这是一种莫大的悲剧。

古代那些名动天下的"别人家的孩子"长大成人后都变成了什么样呢?

长期以来我们对历史名人的了解浅尝辄止,停留在书本上,很容易忽略背后隐藏的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一个个神童如明星坠落,给天下万千父母在对子女的培养方面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和启迪。

一、孔融:年方四岁谦虚让梨,步入官场浑身戾气

“孔融让梨”的故事出自南宋学者王应麟的《三字经》,可谓妇孺皆知,每个人从小在接受启蒙教育的时候一定都听过这个故事。话说孔融小的时候颇有才气,时常表现出与众不同的一面。

四岁那年,父母买回一些梨子给孩子们吃,那些梨有的饱满圆润,有的干瘪个小,孔融却专捡小梨吃。父母见了感到很奇怪,便问他为何这么做。

孔融答:“我年龄小,大梨应该让给哥哥姐姐吃。弟弟妹妹比我还小,我理应照顾他们。”

孔融小小年纪就如此早慧,懂得爱护兄弟姐妹的道理,父母感到又惊喜又宽慰,宗族亲戚听说此事也都觉得他是个奇才。

“孔融让梨”的故事体现出其少年不凡,而孔融小时候的聪慧机敏还不仅限于此,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中还记载了一个“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典故。

据说孔融十岁那年,曾跟随父亲一同去到京师洛阳,当时的司隶校尉李元礼在京城名气很大,凡进京名士大都会先去拜访他。而李元礼也因此清高自大,吩咐门童只有那些才智出众、名声显著之人,或者是自己的宗族亲戚才须通报,若是平凡人等无须禀报。

孔父与李元礼并不相识,到了府上被门童问及名讳,正尴尬如何应答,不料孔融却抢先说道:“烦劳通禀,我们是李府君的亲戚。”

李元礼听说有宗族到访,不几时便出门相迎,可是见面一看却不认得,便问道:"您与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答道:“我的祖上是孔仲尼,您的祖上是李伯阳,他们二人之间有亦师亦友的情谊,所以你我两家自然是世世代代的亲戚关系。”李元礼及在场宾客听了这番话,无不在心里对这个年方十岁的小童暗暗称奇,便将其迎入府邸。

席间交谈甚欢,恰逢太中大夫陈韪登门造访,李元礼便将刚刚孔融的一番表现说与他听。不料陈韪不以为然地说:"有的人小时候很聪明,长大了却未必能成事。"孔融当众回应道:"我猜您小时候一定很聪明吧。"弄得陈在大庭广众之下非常难堪。

作为大思想家孔子的二十世孙,孔融年少之时就拥有了不输仲永的才气和名声,名列"建安七子"之一,可以说从小到大都是左邻右舍孩子学习的楷模。

但或许正因如此,长大后步入仕途的孔融身上多了几分自负和狂妄,空有一腔报国壮志,却往往思想空泛、言过其实,而这恰恰犯了其上级曹操的大忌。此外,他还有嘲讽同僚的坏毛病,情商太低、锋芒过盛,在官场上显得格格不入,从同级到上级没有一个人喜欢他。

公元208年,早已对其心怀不满的曹操以“不遵朝仪”、“谤讪朝廷”等罪名处死孔融,并将其一家老少满门抄斩,当时孔融年五十六岁。这件事引起朝野轰动,也令后世史学家争议不休。这里面自然有曹操的政治考量,但孔融自己也难辞其咎。

“父子之间有什么亲情可言呢?不过是情欲本能的产物罢了。母子之间又有何情感呢?恰如瓶中置物,出则离矣。”——《后汉书》

你知道如此冷漠无情的言论出自谁的口中吗?正是孔融本人。

由此可见,后来孔融的思想观念早已发生了剧变,不复当年那个善良孝悌的好少年了。到了建安元年,袁谭来犯,矢石交攻之际,他连夜独自逃到东山,发妻子女则被袁军俘虏,抛妻弃子的斑斑劣迹让人怎么也想不到,这就是当年那个让梨的孔融。

二、匡衡:寒门子弟凿壁借光,位登辅宰晚节不保

“头悬梁,锥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借光”这些关于年少好学的典故我们耳熟能详,年少时常以此来激励自己。其中“凿壁借光”的主人公叫做匡衡,他出身寒微,但却十分好学,发愤图强。出于生活压力,他不得不在业余时间到地主家做帮工,以赚取念书的学费。

在古代书是非常贵重的,一般人家的藏书往往束之高阁,不会轻易借阅。像匡衡这样贫苦家的孩子自然买不起书,所以他在有钱人家做帮工的时候常常不要工钱,只求对方将书借给自己看。白天干活非常辛苦,晚上黑灯瞎火的又没办法读书,他就只能利用中午的一点闲暇阅读。

一天夜里,匡衡突然看到自家墙壁上透出一束亮光。他走近一看,原来墙壁裂了一条缝,邻居家的灯光从墙缝投射进来。匡衡大喜过望,连忙拿出一把小刀,悄悄地将墙缝凿大一些,然后他便拿出书,借着亮光阅读起来。

“凿壁借光”的典故出自晋朝葛洪所撰的《西京杂记》,千百年来激励着无数有志少年自强不息。

故事的结尾非常潦草,只说匡衡后来"很有学问",如果不加深究,我们自然认为他从此直步青云,鲤鱼龙门,但是事实真的那么完美吗?

《汉书·匡衡列传》记载,匡衡从一介布衣,奋斗打拼近20年,终于位登辅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称得上寒门贵子告慰祖先、光耀门楣的成功典型。

但是谁也想不到,年少志大勤俭节约的匡衡进入仕途后,在官场这个大染缸中没有保住自己的初心,人生轨迹逐渐发生偏离,最终落得个晚节不保的结局。

得益于年轻时的勤奋好学,匡衡对明经的理解非常透彻,尤其擅长剖析《诗经》,时常在百姓中弘扬礼仪道德。恰逢汉元帝对儒术文辞颇有兴趣,因而对匡衡非常赏识,很快便将其拔擢为丞相,晚年受封安乐侯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的翻译

1. 古代神童的故事

所谓神童,就是指才赋出众的儿童,在诗文、音乐或某些技艺上的表现较同年龄的小朋友优越。

在我国古代,人们喜欢把那些幼而敏慧,少而老成的幼儿同一般幼儿区别开来,把他们称之为神童,以给予特别重视。自古以来,神童的故事就源源不断,中国历史上的神童也是层次不穷。

下面我们不妨来看看,中国历史上才华出众的十位神童代表。甘罗12岁为丞相甘罗(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楚国下蔡(今安徽颍上)人,从小聪明过人,是著名的少年政治家。

甘罗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政治家。他祖父甘茂,是秦国一位著名的人物,曾担任秦国的左丞相。

“将门出虎子”,在他祖父的教导下,甘罗从小就聪明机智,能言善辩,深受家人的喜爱。后来、甘茂受到别人的排挤,被迫逃离秦国,不久就死于魏国。

甘罗十二岁时,就投奔到秦国丞相吕不韦的门下,做他的才客。当时秦国企图联燕攻赵,打算派大臣张唐出使燕国,张唐却借故推辞。

吕不韦无计可施,那时年仅十二岁的甘罗,就对国事了如指掌,甘罗自告奋勇愿去劝说张唐赴任。吕不韦开始不大相信他,甘罗理直气壮地说:“从前项橐7岁就做了孔子的老师,我现在已经12岁了,你就不能让我试一试吗?”吕不韦只好答应了他的要求。

甘罗驱车去见张唐,说:“当年武安君白起就因为不服从应侯范雎的命令去攻打赵国,被应侯撵出咸阳,死在杜邮。现在文信侯的权力比应侯大得多,你违抗他的命令,看来你的死期不远了!”一席话吓得张唐乖乖答应出使燕国。

甘罗又征得吕不韦的同意,按照秦国扩大河间郡的意图到赵国去进行游说,他针对赵王担心秦燕联盟对赵国不利的心理状态,大加攻心,说:“秦燕联盟,无非是想占赵国的河间之地,您如果把河间5城割让给秦国,我可以回去劝秦王取消张唐的使命,断绝和燕国的联盟。到那时你们攻打燕国,秦国决不干涉,赵国所得又岂止5城!”赵王大喜,忙把河间5城的地图、户籍交给甘罗。

甘罗满载而归,秦国不费一兵一卒而得河间之地,秦王就封12岁的甘罗为上卿,并把当年封给甘茂的土地赏给他。 由于当时丞相和上卿的官阶差不多,民间因此演绎出甘罗12岁为丞相的说法。

由此可见甘罗的才智,不但同龄人不可比,就连一般成人也不如,神童也!曹冲惊人的智慧在三国神童之中,名气最大的无疑就是曹冲了。曹冲,曹操之子。

曹冲从小就表现出惊人的天赋,理解能力很强,到5,6岁其才智便达到成人水平,留有曹冲称象的典故,《魏书邓哀王冲传》还记载了一件事,说当时曹操以大军征天下,令行禁止,刑律非常严厉,这导致经常有冤案发生。有一次,放在仓库里的一副马鞍被老鼠咬坏了,恰好那是曹操的。

仓库管理的士兵吓坏了,认为自己一定在劫难逃,死定了。曹冲知道以后,就用刀把衣服弄了小洞,装成是老鼠咬破的,一脸愁容。

曹操见到以后,就问他怎么了。他回答说:“大家都说,衣服被老鼠咬了,衣服的主人要遭遇不幸”。

曹操笑了笑说:“那都是瞎胡扯,根本不会有什么幸与不幸的”。后来,那个仓库管理的士兵还是如实地上报了老鼠咬破马鞍的事,曹操一下明白了曹冲的用意,笑了笑,便没有再追究这件事了。

比起才高八斗的曹植和玩弄权术的曹丕,曹冲的智慧可以说是惊人的。其实曹冲不仅有这类“小聪明”,而且“辨察仁爱,与性俱生,容貌姿美,有殊于众,故特见宠异。”

经常利用他的智慧和地位来办一些救人性命的大事,据史书记载:“时军国多事,用刑严重。

凡应罪戮,而为冲微所辨理,赖以济宥者,前后数十”。

曹冲无疑是个天才,大概正因如此,才得到了曹操的喜爱,年纪很小,就被曹操选为继承人。可惜他仅仅活到十三岁就患急病死去了。

元嘉神仙童子北朝时有个叫元嘉的孩子,因为能在同一时间进行多件事情,被称为神仙童子。元嘉曾做过这样的表演:双手均拿著笔,左圆右方的画著,口中则一字不漏地背诵文章,同时也能准确无误地数著正在吃草的羊群数目。

他的脑子也没有闲著,正构思著一首五言诗,并用脚夹著笔把这首五言诗工工整整地写在在地面的纸上。他同时做著这六件不同的事,每一件都完成得非常好,目睹者无不惊讶万分。

司马光破瓮救友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司马光出生时,他的父亲司马池正担任光州光山县令,于是便给他取名“光”,七岁时,“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即能了其大旨”,从此,“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司马光砸缸”的儿童故事,在当时的东京、洛阳一带就有人把这个故事画成《小儿击瓮图》广为流传。司马光砸缸故事说的就是: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

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厂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

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

小小的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机智勇敢,传为千古佳话。老子年幼论祸福李耳,字伯阳,又称老聃,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老子标准像想家之一,是道。

2. 有关古代小神童的故事、

伤仲永宋代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译文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

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

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把他的父亲当作宾客一样招待,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叫他写诗,已经不能与从前听说的相称了。再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又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舅舅说:“他才能完全消失,普通人一样了。”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教育,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一、善于独立思考 神童大都善于独立思考,不盲从,能提出一些独到的见解。

据《儿世说》所记,神童岳柱8岁时,观其师何澄画《陶母剪发图》,画的陶母家贫为待客人,剪发以换酒,岳柱观画发现陶母手上戴着金钏,他就指着金钏问其师说:“此可易酒,何用剪发?”老师何澄大为惊奇。 清代著名学者戴东原10岁时老师对他说:“《大学》里头的章句是圣人孔夫子的言论由曾子记述下来的;其中也有曾子的言论,那是由曾子的学生记述下来的。”

戴东原听了便问:“怎么知道这是孔子的言论,由曾子记述的,那是曾子的言论,由曾子的学生记述的呢?”老师回答说:“那是先儒朱熹的注解里说的。”戴东原纳闷了,又问:“朱熹何时人?”老师说:“南宋时人。”

戴东原又问:“孔子、曾子何时人?”老师说:“东周时人。”戴东原又问:“东周和南宋相隔有多久?”老师说:“大概二千多年。”

戴东原更加疑惑:“既然相隔二千多年,朱子何以知孔子、曾子的事呢?”问得老师无言以答。 神童不但善于独立思考,还能在此基础上独创解决问题。

据《儿世说》记,“司马光公幼与群儿戏,一儿堕水瓮中,群儿警走,公取石破其瓮,即得出。”“文彦博。

潞公,幼与群公击球,球蹴入柱穴中,公以水灌之,球浮即出。”以石击瓮和以水灌穴,这是当时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但也是超出常规的解决办法,其他幼儿或警走,或无以策对,而司马光和文彦博却能机敏、独立地找到特殊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正是他们与一般幼儿智能上的差异所在。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神童甘罗,十二岁时为秦相吕不韦的舍人。当时秦始皇想派臣张唐出燕国为相,联燕伐赵,以开拓河间之地。

张唐对吕不韦说:“当初我为秦昭王伐赵,赵国十分怨恨我,曾说:谁要是能抓到张唐,赏百之地。今去燕,必经过赵国,所以我不能去。”

吕不韦听了很不高兴,但也未勉强他。甘罗问吕不韦:“君侯为什么这么不高兴。”

吕不韦说:“我令蔡泽为燕国做事三年了,燕国将太子子丹作为人质入秦,我亲自请张唐去燕国为相,他不肯去。”甘罗说:“我去请他。”

吕不韦叱责他说:“去!我亲自请他都不肯,你怎么能行?”甘罗说:“大项橐七岁为孔子师,而我今已十二岁,你可让我去试试,为什么要叱责我?”于是甘罗去见张唐,问张唐:“你的功劳,可与武安君相比吗?”张唐答曰:“武安君南面挫败强大的楚国,北面威震燕国和赵国,战胜攻取,破城陷邑不知其数,我不如他。”甘罗说:“在秦国,应侯与文信侯(吕不韦)谁的权力大?”张唐答:“应侯不如文信侯。”

甘罗说:“应侯想攻打赵国,而武安君从中阻挠,因而离开咸阳七路而立死于杜邮。今天文信侯亲自请你去燕国为相,而你不肯去,我不知你将死于何处。”

张唐便答应去燕国。张唐出发后不几日,甘罗对文信侯吕不韦说:“请借我五辆车,为张唐先报赵国。”

文信侯吕不韦乃入奏秦始皇说:“昔日甘茂的孙子甘罗,虽然年少,但是名家的子孙,对其才能诸侯都有所耳闻。今张唐称病本不想去燕国,由于甘罗前往说服而去了。

3. 描写“神童”的文言文有哪些

描写“神童”的文言文有:《伤仲永》 原文:金溪民方仲永, 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 未尝识书具, 忽啼求之。 父异焉, 借旁近与之, 即书诗四句, 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 稍稍宾客其父, 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 从先人还家, 于舅家见之, 十二三矣。

令作诗, 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 还自扬州, 复到舅家问焉, 曰 “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 仲永之通悟, 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 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 如此其贤也, 不受之人, 且为众人; 今夫不受之天, 固众人, 又不受之人, 得为众人而已耶?译文:金溪县的平民方仲永,世代以耕田为业。

仲永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纸、墨、笔、砚等),(有一天)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很诧异,从邻家借来书写工具给他,仲永立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这首诗的意思是赡养父母、与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传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

同县的人(对这件事)感到奇怪,渐渐地,(同县的人)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父亲,(有的人)花钱请方仲永作诗。他的父亲以此认为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也已经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了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让(他)作诗,(他写的诗)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舅舅)回答说:“他的才能已完全消失,完全如同常人了。”

王安石说: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他先天的才能,远胜于一般有才能的人。

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常人,是因为他受到后天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普通人,现在那些天生就不聪明,本来就是普通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

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

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

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4. 古代儿童聪明的文言文

1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 曰:「不然。

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2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

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 表亲戚乃通。

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

元礼问曰:「君与仆有 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 宾客莫不奇之。

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 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韪大□(足叔)□(足昔)。 3 锺毓、锺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锺繇曰:「可令二子来。

」于 是敕见。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

」复问会: 「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4 锺毓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

其父时觉,且托寐以观之。毓拜而后 饮,会饮而不拜。

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又问会何以不拜,会 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 柳宗元《童区寄传》 ?si=2。

5. 有关古代小神童的故事、

孔融让梨 据刘义庆所编《世说新语》中所记,年仅十岁的孔文举,随父到洛阳。当时李元礼很有名气,官拜司隶校尉。登门拜访的人都很有才能,需称为其表亲才得以进。当时文举来到李府,对守门人说:“我是李府的君亲。”得入。见面后,李元礼便问他:“你和我有何亲戚关系?”文举回答说:“过去,我的先人仲尼与你的先人伯阳有师生之尊,所以我与你有通世之好。”李元礼和宾客莫不为之惊奇。后来太中大夫陈韪到了,别人就把刚才的事告诉了陈韪,陈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说:“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甘罗十二拜相

《儿世说》记,詹金龙,五岁时皇帝召见,以果品赐给金龙。他对曰:“一盂果子赐五岁之神童。”皇帝曰:“三尺草莽。”他对曰:“万年天子。

李东阳,被举为神童,入朝见皇帝,因人小跨不过门槛。皇帝说:“神童足短。”他对曰:“天子门高。”

何妥,八岁,顾良与他开玩笑说:“汝姓是荷叶之荷,为河水之河?”他答曰:“先生姓顾,是眷顾之顾,为新故之故。”

张玄之,八岁时缺齿。别人对他戏言:“君口中何为开狗窦?”他答曰:“正使君辈从此中出入。”

方仲永 江郎才尽

谢道韫也是吧,奇女子。

具体每个人的事,百度百科去找啊

6. 古代机智少年儿童的文言文

王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这段关于路边的苦李子的故事,最早记载在《世说新语》上.这个哲理味浓郁的小故事,让我们毫不犹豫地将王戎划在神童的圈子里.如果说曹冲的天分在于解决问题,那么王戎的天分则在于观察总结.

孔融

孔融十岁,随父到洛阳,时李元礼有威名,登门者须隽才之士或有清誉,又或是中表亲戚,阁人始肯通传,孔融独自到李府,向门官言道:“我是李府君亲.” 门官为他通传后请人府相见,李元礼问道:“君与仆有何亲?”,孔融对日:“昔先祖仲尼(孔子)与君先人伯阳(老子)有问礼之谊,是以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此言出自一个十岁幼童之口,李元礼及在座宾客莫不奇之.时有太中大夫陈韪后至,得闻此事,便道:“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小时候聪明,长大了未必能佳.这倒是很常见的事,不过却是对孔融的不以为然.没想到孔融应声答道:“想君小时,乃当了了.”

这里用了一个歇后手法,意思说陈韪现在是“大未必佳”.陈韪遭此反击,大为尴尬,一时语塞.一个十岁的孩子,一句话堵得名士张口结舌,孔融才思之敏捷,实在令人赞叹.

东吴君臣,一直保持着一种温切的关系.孙权就经常和大臣开玩笑.诸葛恪六岁时,值东吴筵会,恪随父诸葛瑾在座.诸葛瑾脸长,孙权令人牵一驴来,用粉笔书其面曰:“诸葛子瑜”.众皆大笑.恪趋至前,取粉笔添二字于其下曰:“诸葛子瑜之驴”.满座之人,无不惊讶.权大喜,遂将驴赐之.又一日,大宴官僚,孙权命恪把盏.巡至张昭面前,昭不饮,曰:“此非养老之礼也.”权谓恪曰:“汝能强子布饮乎?”恪领命,乃谓昭曰:“昔姜尚父年九十,秉旄仗钺,未尝言老.今临阵之日,先生在后;饮酒之日,先生在前:何谓不养老也?”昭无言可答,只得强饮.权因此爱之,故命辅太子.

7. 古代神童的文章

司马光七岁的时候就像一个大人一样非常懂事,听到老师讲解《春秋》,非常喜爱,放学之后又为家人讲他所学到的,因此他也明白了春秋的内涵.从此书不离手,甚至忘记了饥渴,冷热,一心都扑到了书里.

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厂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

8. 关于中国古代神童的成语和故事

甘罗十二拜相、江郎才尽

据《儿世说》所记,神童岳柱8岁时,观其师何澄画《陶母剪发图》,画的陶母家贫为待客人,剪发以换酒,岳柱观画发现陶母手上戴着金钏,他就指着金钏问其师说:“此可易酒,何用剪发?”老师何澄大为惊奇。据说,清代著名学者戴东原10岁时老师对他说:“《大学》里头的章句是圣人孔夫子的言论由曾子记述下来的;其中也有曾子的言论,那是由曾子的学生记述下来的。”戴东原听了便问:“怎么知道这是孔子的言论,由曾子记述的,那是曾子的言论,由曾子的学生记述的呢?”老师回答说:“那是先儒朱熹的注解里说的。”戴东原纳闷了,又问:“朱熹何时人?”老师说:“南宋时人。”戴东原又问:“孔子、曾子何时人?”老师说:“东周时人。”戴东原又问:“东周和南宋相隔有多久?”老师说:“大概二千多年。”戴东原更加疑惑:“既然相隔二千多年,朱子何以知孔子、曾子的事呢?”问得老师无言以答。

译文:同县的人对此感到十分惊奇,渐渐请他(仲永)父亲到家中做客,或者用钱求取仲永的诗。

邑人:同县的人?

稍稍:渐渐?

宾客其父:请他父亲去做客。这里是以宾客之礼相待的意思。?

乞:求取,意思是花钱请仲永作诗。

扩展资料:

本句话来自于王安石的《伤仲永》,全文赏析如下:

这篇文章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人受之于天虽异,但还得受之于人,否则就将复为众人,进而说明未受之于天者,本来就是众人,如果不受之于人,恐怕连作“众人”也难,而且强调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表现了王安石早期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文题为“伤仲永”,文中却未见一个“伤”字,然而全篇写的正是一个“伤”字。这正如《王荆公年谱考略》所评:“余谓仲水始而通悟,终焉为泯然众人,见于荆公悼叹者详矣!”由此可见,此文契合照应不在形式上而在内容中。

这篇议论文,先叙后议,在事实叙述的基础上立论,事实成为立论的依据。第一、二两段只叙不议,为第三段的议论服务,后面的议论,集中强烈,言简意赅,如画龙点睛,使前面所叙的事实立即升华具有典型意义。全文仅二百字,叙事之简洁。说理之透彻,安石散文风格在此已露出端倪。

第一段叙述神童方仲永的故事。方仲永为金溪民,世代耕田。金溪是王安石外祖父吴玫的家乡。“荆公少年,往来外家甚数”《王荆公年谱考略》文中说“于舅家见之”,仲永当是实有其人。所记仲永五岁不识纸笔砚墨,忽啼求,其父借来给他,他立即写了四句诗,并题了自己的名字,这首诗是以供养父母、团结族人为内容。此事传出后,一乡的秀才都来观看。

从此,人们指着东西让他作诗,他挥笔而就,文采与道理都有可取之处。县里人听说,亦很惊奇,渐渐有人请他父亲带他去作客,也有人拿钱帛请他作诗的。他父亲认为此有利可图,便每天拉着他到处拜见县里人,不让他学习。这里所记仲永的特异才能是传闻,与真实情形或有出入。然而作者真正用意并不在此,所以免不了用夸张的笔墨,处处耍突出仲永天斌的特异。

其一,不仅生五年不识文具,给纸笔即可写诗,而且能以“养父母”团结同族为主旨,“传一乡秀才观之”,可见影响之大。其二,仲永才思如涌,“指物作诗”一挥而就,而且文采、内容均佳,博得“邑人奇之”,有请他作客的,有向他求诗的,真是誉满全乡。

作者如此描写突出了神童仲永的特异天资,为下文的因不后学而“泯然众人”作了很好的铺垫,为全文的知识才干“受之人”立论打下了基础。文中的“利”字很有份量,突出其父‘不使学”的原因,更暗示给人们急功近利对人才的危害。“不使学”是仲永由夭才变为平庸的关键,是本文议论的中心。

第二段段,从作者亲自见闻的角度简略交待了仲永从神童沦为“众人”的过程。开头的“余闻之也久”,束上起下,一方面显示上段所写的内容即据传闻而得,另一方面又引出亲识其面的愿望。作者写了两次见闻:一次是仲永十二三岁时,“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暗示在这六七年中,仲永的诗毫无长进。

如果说,五六岁儿童作的诗尽管稚拙,人们尚觉可观,那么六七年后写得反而不如以前听说的那样好,人们便非但不以为奇,且因先时之闻名而感到其名不副实了。第二次是仲永二十岁时。这次并未见面,只是听亲戚说:“泯然众人矣!”一句话就交待了这位从前的神童的结局。

两次写法不同,但都极简练而有含蕴。“泯然众人矣”一语,把说话人漠然视之的态度生动地表现出来,与先前“邑人奇之”的情况恰成对照,而作者的惋惜感慨之意也隐见言外。

最后一段是作者对方仲永由一邑称奇的神童变成无声无息的普通人一事所发的议论,也是本篇思想的集中体现。作者首先指出,仲永的聪明颖悟是“受之天”,即来自天赋,而且他的天赋远超于一般的有才能的人。这正是为了反跌出下面的正意:“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关键原因是缺乏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到这里,已将上两段所叙述的情事都议论到了。

但作者却就势转进一层,指出天赋这样好的仲永,没有受到后天的培养教育,尚且沦为众人;那么天赋本属平常的一般人,如果再不受教育,连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人都不行。前者是宾,后者是主,在对比中更突出了一般人学习的重要性。

就方仲永的情况看,这层议论仿佛是余波,但作者主要的用意正在这里。因为在现实生活中,资质平常的人总是多数。方仲永这一典型事例的意义主要不在于说后天赋好的人不学习会造成什么后果,而在于说明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成长的决定意义。

题内的“伤”字就具有多层意蕴。首先是表层的,为仲永这样一个天资聪颖的儿童最终沦为众人感到惋惜;进一层,是感慨仲永虽有天赋,却没有遇上有利于他成长提高的环境。文中对其父以仲永为获利之资的叙写,就含有对泯灭天才的人为环境的批评。

更进一层,从仲永的具体事例生发开来,感慨社会上许多资质平常的人不去努力学习提高,以致连成为众人都不可得。这样,作者所“伤”的就不再局限于仲永个人,而是许许多多不“受之天”又“不受之人”的众人,作者的感慨和文章的思想意义也就深刻多了。

这篇文章的语言十分精当。叙事部分仅以一百五十多字就完整地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过程,议论部分也不过七十余字,文中的每一词、句都有其确切的表达作用,而不是可有可无。

例如第一段,首句交代籍贯、身份、姓名、家世,这不仅是必不可少的一般介绍,而且“世隶耕”三字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不使学”三字,看似平淡,却为方仲永的变化埋下伏笔,点出方仲永命运变化的关键。

第二段叙事极为简要,仅以一“见”一“闻”一“问”就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结尾的议论部分,言简意深,说理严谨。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伤仲永

关于“历史上那些天资聪慧的孩子后来都怎么样了?”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2)

猜你喜欢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露两手的头像
    露两手 2025年09月09日

    我是雅莹号的签约作者“露两手”

  • 露两手
    露两手 2025年09月09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历史上那些天资聪慧的孩子后来都怎么样了?”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历史上那些天资聪慧的孩子后来都怎么样了?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

  • 露两手
    用户090910 2025年09月09日

    文章不错《历史上那些天资聪慧的孩子后来都怎么样了?》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雅莹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