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光和闪电、地声和雷声怎么区别

网上有关“地光和闪电、地声和雷声怎么区别”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地光和闪电、地声和雷声怎么区别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一、从地光和闪电的不同点进行区分两者:

1、两者的发生原因不同:

(1)地光的发生原因:一般情况下,小地震不易引起地光现象,只有那些比较大的地震才可引起地光现象。由于一次大地震影响范围很大,因此,当有地光发生时,即使人们离地光发生处较远,也是可以看得到它的。

(2)闪电的发生原因:通常是暴风云(积雨云)产生电荷,底层为阴电,顶层为阳电,而且还在地面产生阳电荷,如影随形地跟着云移动。正电荷和负电荷彼此相吸,但空气却不是良好的传导体。正电荷奔向树木、山丘、高大建筑物的顶端甚至人体之上,企图和带有负电的云层相遇;

负电荷枝状的触角则向下伸展,越向下伸越接近地面。最后正负电荷终于克服空气的阻障而连接上。巨大的电流沿着一条传导气道从地面直向云涌去,产生出一道明亮夺目的闪光。

2、两者的概述不同:

(1)地光的概述:地光是在地震发生时,受震动波及之区域上空所出现的光。

(2)闪电的概述:闪电是云与云之间、云与地之间或者云体内各部位之间的强烈放电现象(一般发生在积雨云中)。

3、两者的特点不同:

(1)地光的特点:颜色多,肉眼可见。

(2)闪电的特点:一道闪电的长度可能只有数百米(最短的为100米),但最长可达数千米。闪电的温度,从摄氏一万七千度至二万八千度不等,也就是等于太阳表面温度的3~5倍。闪电的极度高热使沿途空气剧烈膨胀。空气移动迅速,因此形成波浪并发出声音。

二、从地声和雷声的不同点进行区分两者:

1、两者的产生原因不同:

(1)地声的产生原因:地声是一种临震前兆,往往发生在地震前的几秒、几分或几小时、几天内。在震中区或近震中的范围内能普遍听到地声。

(2)雷声的产生原因:闪电通路中的空气突然剧烈增热,使它的温度高达15000—20000℃,因而造成空气急剧膨胀,通道附近的气压可增至一百个大气压以上。紧接着,又发生迅速冷却,空气很快收缩,压力减低。这一骤胀骤缩都发生在千分之几秒的短暂时间内,所以在闪电爆发的一刹那间,会产生冲击波。

2、两者的概述不同:

1、地声的概述:地声地震发生时,一小部分地震波能量传入空气变成声波而形成的声音。在基岩露出地表和表土层很薄的靠山地区,容易听到地声。听到地声的时间一般在感到地面振动之前,也有的在赶到地面振动之后。

2、雷声的概述:伴随闪电而来的,是隆隆的雷声。听起来,雷声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清脆响亮,像爆炸声一样的雷声,一般叫做“炸雷”;另一种是沉闷的轰隆声,有人叫它做“闷雷”。还有一种低沉而经久不歇的隆隆声,有点儿象推磨时发出的声响。人们常把它叫做“拉磨雷”,实际上是闷雷的一种形式。

3、两者的现象不同:

(1)地声的现象:有的类似闷雷声;有的类似远雷声,岩石破裂时的“咔嚓”声,有的则是隐隐有声。在靠近震中的地方,大震前可以听到像狂风、雷声、坦克开过来的声音,像开山炸石的沉闷爆炸声等。

(2)雷声的现象:观测者在见到闪电之后,几乎立即就听到雷声;有时甚至在闪电同时即听见雷声。因为闪电就在观测者附近,它所产生的爆炸波还来不及演变成普通声波,所以听起来犹如爆炸声一般。

由于地光和闪电很相似,因此有人会把地光当成闪电;同理,由于地声和雷声很相似,因此有人把地声当成雷声。

百度百科-地光(物理学概念)

百度百科-闪电(自认现象)

百度百科-地声

百度百科-雷声(伴随闪电而来的自然现象)

这跟地区没关系的,我在厦门,一下雨就打雷,夏天都这样,跟气温有关系

为什么会出现雪天打雷的现象?暖空气急剧上升产生了积雨云的剧烈振动,就会积累了大量的电荷,而产生闪电现象。

雷电的形成

众所周知,雷雨季节的闪电与高压电场中的绝缘物质电离击穿导电是一个道理。在雷雨天气,带电云层所形成的高压电场强度是很高的。通常,带电云层对大地放电一般是这种情况,其云层属于正电荷区高电位,大地处于负电荷区低电位。空气原本是不导电的,但在强大的电场力作用下,气体原子核最外层的电子就会受到电场力的激发而产生跃迁飘逸而形成带电离子。获得电子的原子称其为负离子,失去电子的原子称其为正离子。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带电离子可形成电子流。另外,绝缘体的电子受原子核的引力场作用较强,也可称其为原子核对电子的束缚力,在一般的外加电力场中其外围电子呈现为较大的惰性状态很难激发脱离轨道成为带电离子。如果外加电场力超过了其绝缘体原子核对电子的束缚力,也就是电子的受激发状态,那么其绝缘体就会形成我们常说的击穿状态而参与导电。在自然界的物质中,天然云母的电导惰性最大,其次是玻璃、陶瓷、塑料等类。 空气是一般的绝缘介质,而纯正单一的气体其原子核外围电子的游离惰性也是很强的。然而空间气体中的成分并不纯正,也掺杂有其他的物质颗粒或者是水分子而极易构成低电场下形成的离子态。介质击穿电离导电,是电工学中常用的专业术语。面对自然界所形成的强大电场,由空间气体形成的绝缘介质是微不足道的,数亿伏特的电压场很容易将气体核外电子激发游离而成为带电离子参与导电。绝缘介质击穿就是绝缘物质构成的离子态,高压电场形成的弧光放电现象,就是绝缘介质核外电子被激发游离后形成的能量释放所产生的光辐射。

雷与闪电,是由空间气体的核外电子被电场激发后形成等离子导电状态,同时也伴随了光辐射和热效应的产生。由于光以及热辐射的作用使其周围空气温度急剧的增加从而产生热膨胀,进而又推动空气形成震荡波,也就是我们听到的雷暴声。空气中的水分子浓度越大杂质越多,被高压电场击穿电离的可能性就越大,闪电的发生几率和强度也就越高。雷电电场强度有两种因素,其一,闪电的光辐射强度以及雷暴分贝系数也与电场的强度有关,带电云层与地面的距离越近,电场强度就越大。其二,带电云层的电荷量越大,电场强度也就越高,电场强度也与电荷的聚集速度有关。电场放电时间的延续与云层电荷聚集的速度也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也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闪电持续的时间以及光耀度的变化范围。

云层之间的雷暴闪电,是属于强大的云间正负电荷构成的高压电场,在电场力的作用下,气体被击穿后形成的正负电荷碰撞产生的光辐射和空气冲击波效应,这类似于带有正电荷云层对大地的放电现象。云层电荷聚集的数量越多,高压静电场力越大,其雷电光辐射强度以及雷暴冲击波声音分贝系数也就越强。平时,我们能从闪电的辉光强度和雷暴声音分贝系数中就能够判断出雷电的能量。在同一距离,闪电的辉光越强烈,产生的热辐射能越大,从而对金属导体产生的磁电感应量也就越高。闪电所发出的光谱是从紫外线至红外线之间范围,同时也会伴随强磁场辐射而破坏电力及通讯设备和形成大自然的雷电灾害。鉴于雷电构成的机理,我们人类还在不断的探索中,难以破解的就是球形雷的形成因素。为什么球形雷中的带电离子所形成的高温飘逸态会有长时间的持续?是否是某一种物质在强大的电场力作用下产生延续不断的微型核聚变形体?总而言之,人类在雷电形成的诸多方面还有很多的未知问题等待人们去破解。相信,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人们会不断地冲击着大自然的禁区,去寻找出我们自然世界中的诸多未知量。

关于“地光和闪电、地声和雷声怎么区别”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10)

猜你喜欢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孤蓝的头像
    孤蓝 2025年09月03日

    我是雅莹号的签约作者“孤蓝”

  • 孤蓝
    孤蓝 2025年09月03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地光和闪电、地声和雷声怎么区别”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地光和闪电、地声和雷声怎么区别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

  • 孤蓝
    用户090306 2025年09月03日

    文章不错《地光和闪电、地声和雷声怎么区别》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雅莹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