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暗光光度曲线(关于暗光光度曲线的简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暗光光度曲线(关于暗光光度曲线的简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问题太多,打字太累 ,介绍一个材料,慢慢看吧!
黑白感光材料的性能及其加工
感光材料是将感光材料乳剂涂布于它的载体上而制成的,底片、正片的载体是片基,像纸载 体是纸基,玻璃感光板的载体是玻璃。
一、黑白感光材料的发展
黑白感光材料的发展可从感光性、形态、工艺及感光速度等四方面体现(箭头表示递增方向) 。
1.感光性:色盲片(只对蓝、紫色感光)→分色片→全色片→红外片。
2.形态:金属片→湿片→干片→软片→卷片
3.工艺:单层——分析率高,感光度低,宽容度小
↓?多层——分析率底,感光度高,宽容度大
↓多层薄层——涂有低、中、高三层感光度之乳剂层,提高清晰度,增加宽容度,通过强力显影尚可大大提高感光度
↓染料成像——无银盐形象,颗粒细,宽容度大,感光度可变(ASA125~ASA1600)。
4.感光速度:慢片→中速片→快片→特快片
感光材料的发展趋势是彩色片的生产大大超过了黑白片;感光乳剂的涂布向薄层、多层、 高感光度发展;非银盐照像体系(染料成像、重氮片、磁录像)的研究积极开展,感光材料加 工工艺向高温快速发展;涂纶片基与三醋酸纤维系片基同时并存。
二、黑白感光片的结构
1.片基——乳剂的载体
(1)对片基要求
①透光率大(90%以上);②机械强度大(弹性强度好;断裂强度、冲击强度大,耐折次数多) ;③几何稳定性高(有较小的含温量和小的收缩率,不易变形);④化学稳定性好,耐光、耐 热、耐酸碱,对乳剂层不产生化学作用。
(2)片基种类
①硝酸纤维素脂片基。易燃,少用。②三醋酸纤维素脂片基。不易燃,尺寸稳定性差。③涤 纶片基。不易燃、稳定、价格高、导电、难涂布。④聚碳酸脂片基:很有潜力。
2.乳剂层
感光乳剂层的主要成分为感光剂、支持剂、增感剂和补加剂。
(1)感光剂
感光剂的主要成分是卤化银。其中溴化银感光最快,碘化银最慢。负片多用溴化银加入1%~ 3%的碘化银。正片多用氯化银再加入部分溴化银,卤化银以微小晶体态存在呈等轴式结晶,一般均不完美,而它的一些缺陷与位错及晶格中呈运动状的银离子恰恰可以在形成 感光中心及曝光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杂质的存在也可成为感光中心。高速片的晶体直径大(1 .1微米);负片的卤化银晶体直径为0.9微米,正片卤化银晶体直径为0.3微米。直径越大, 感光度越高,颗粒均匀反差大,宽容度小;反之,反差小,宽容度大。
(2)支持剂——明胶(动物骨胶)
卤化银不溶于水,它必须在彼此不接触的分离情况下,才能产生清晰影像,故采用明胶。明胶的作用是
①保护作用。使卤化银晶体彼此隔离,均匀分布,未曝光的卤化银晶体在显影时不至于被感染显影,从而保证影像清晰。
②具有照像活性。胶质中含有极微量的硫化物,可产生感光中心,提高感光度。它还可与曝光时产生的溴、氯等 化合(Brˉ + hυ→ Br + e)(Ag+ + e → Ag)(hυ光量子;e:自由电子),防止卤素再与银结合成卤化银(即去卤作用)。实际这上也提高了乳剂的感光效率。
③明胶易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便于制备、加工。明胶的缺点是它随动物生活史 的变化面其中微成分也产生变化,因而照相活性很不一致。有人想用高分子化合物取代之,至今没有重大突破。
(3)增感剂
增感剂分化学增感剂(碳氰酸金、硫代硫酸钠)和光谱增感剂(光谱增感染料)两种。
光谱增感处理不仅可得到不同感色性的感光材料,还可为摄影中运用滤色片获得各种艺术效 果提供可能性,并且为彩色胶片的制造及彩色摄影打下必不可少的基础。
(4)补加剂
主要包括防灰雾剂、坚膜剂、防腐剂、防氧化剂及表面活性剂(降低乳剂的表面张力、利于 在片基上均匀涂布)。
3.保护层
约为1微米厚的明胶,防止乳剂层受摩擦产生摩擦灰雾。这样多少会影响解象力及感光度 ,所以现在多采用牢固的方法。
4.底层——结合层
由明胶和少量的片基溶剂溶解于水或溶剂涂布于片基上,它对片基表面进行溶蚀,使其凸凹 不平,使乳剂层通过底层的作用牢固粘于片基上。
照相纸乳剂层下面是钡底层,它由硫酸钡晶体及明胶水溶液混合而成,它可填充纸基上的空 隙,防 止乳剂渗入纸基;同时由于硫酸钡反光率很高,照片上不产生阴影的部分反射密度就很小, 因而可提高照片的反差。
涂塑相纸的聚乙烯树脂层可防止药液渗入纸基,节约药液,干燥时不必上光。乳剂层下面的 涂塑层中亦可加入钛白以提高纸基的反光率和影像的反差,标记为RC。柯达产品在涂塑层外 加还 原剂(只在2%的NaOH液中显影剂即可显影,30~50秒),一般显影1~3分;定影1~2分;水洗 4~5分;干燥2~3分。
5.背面层
背面层具有防光晕、防静电、防卷曲的作用。
① 防光晕
② 底片曝光时,光线穿透乳剂层至片基上,再透过片基及空气的界面,部分光线(强光 部分)会被反射回到乳剂层、产生曝光,底片冲洗后在明亮物体的影像周围会形成光环(即光 晕),因此必须涂以防光晕物质(银质、染料、碳黑)以吸收之。
(2)防静电
片基由绝缘材料制成,所以易产生静电电荷的积累,会在乳剂层中产生树枝状黑影,并且由 于静电的 吸引易使片基吸附尘埃、杂物,会划伤底片会所以要有防静电物质(导电性能好的高聚物的 盐类及专门生产的有机静电剂)。
(3)防卷曲
为了防止片基涂布后向乳剂层这一面卷曲,必须在乳剂层的另一面涂布防卷曲层,使胶片两 面的应力平衡。为此应用成膜性物质(如乙基纤维树脂、聚苯乙烯),或选用适当的混合剂( 如丙酮及甲醛的混合剂)对片基背面进行处理使其受溶剂作用发生溶胀, 干燥过程中又收缩,这种收缩产生的应力可使涂布乳剂向乳剂层那面卷曲以达到平衡。
三、黑白感光材料的性能
1.感光度:
感光度S是表示感光材料感光快慢程度的指标,是摄影时确定曝光组合、拍摄优质画面的 主要依据。
国际标准感光度标示为ISO,如ISO100/21,100表示ASA,21表示DIN(ASA为 美国国家感光度标准)。在ASA感光度标准中,数字每差一倍,感光主差一级。在DIN感 光度标准中为对数关系,其中ASA100与DIN21的感光 度一致,ASA50与DIN18的感光度一致,ASA200与DIN24的感光度一致,依此类推。
2.密度
密度(D)是指感光材料曝光后,经过显影、定影,单位面积上银盐被还原或染料被形成的沉 积量,亦指影像变黑的程度。
密度用阻光率的对数表示,阻光率=投射光通量/透射光通量。
D=lgO=lgF?0/F
式中O为阻光率=F?0/F(F?0=投射光量,F=透射光量)
用lg表示是因为F0/F数值有时很大,并且人眼对明暗的感觉是按对数规律变化的。
3.灰雾度D?o
灰雾度D是指胶片显影后未曝光部分的密度(它包括片基密度)。影响灰雾密度的因素有胶片 本身显影条件(时间,配方,温度);保存条件;使用条件;特别是显影液被定影剂污染后出 现二色性灰雾(透光时看呈棕色,反光时看呈蓝绿色)。
4.颗粒度与解像
形成影像银粒的粗细称颗粒度,是客观表示颗粒性的量值。一般照相胶片的颗粒度在5~20 之间,数值越大表示颗粒越粗。颗粒度受下列条件的影响:
(1)感光乳剂颗粒大小及涂布均匀与否。
(2)曝光过度就变粗。
(3)显影时间长就变粗。? 温度高就变粗。? PH值高就变粗。
解像率又称分析率、分辨本领、鉴别率,是指感光乳剂能记录景物细部(数量)的本领。常用 R(线/mm)表示。ISO100/21胶片R=70线/mm,**正片R=100线/mm,低速微粒片R=1800 线/mm。
影响解像率的因素主要是银粒粗细和生产工艺,同时显影液性质、显影条件、曝光情况、镜 头的解像率也会影响感光片的解像率。
5.清晰度:
清晰度是指影像上每个细部的边界清晰程度,边界截然分开的影像清晰度高。
一般是用人眼的观察,进行粗略评价。
影响清晰度的主要因素:
(1)胶片本身:乳剂颗粒粗细、薄厚、染色。
(2)显影条件:显影时不同密度的交界处会产生邻界效应(边缘效应),可加大边界两边的密 度差,即加大了画面细度的反差,就会提高了清晰度。
(3)曝光时间:适当时清晰度高。
6.感色性
指感光材料对各种色光敏感的程度与范围。感色性好,则层次多。感色性与暗室安全灯它是 有关,安全灯的安全标准是以距离感光材料1米、且暴露在安全灯前30秒而不增加灰雾为合 乎安全要求。
常用安全灯为:
色盲片——红灯;
分色片——暗红灯;
全色片——全黑(显影到一定程度时可开暗绿灯检视,因为人眼在强光下对黄绿色光敏感 而在暗光下对绿光最敏感,而全色片对绿光反应迟钝)。
7.宽容度(亦称展度,或伸缩性)
它指感光材料表达亮度间距的能力,是感光材料在曝光上的宽容幅度。
黑白片的宽容度可达1:128。直射阳光下没有前景的风景亮度范围为1:10?1:30,所以曝 光稍有误差也可以正确记录下来。
8.反差与反差系数
反差即密度差,亦称软硬度、对比度。
黑白摄影的关键问题是控制反差。因为人眼对明暗的感觉是按对数关系变化的,所以景物反 差应以景物中较大亮度与较小亮度 的比值或对数差来表示而不用亮度差来表示。
如:测得A、B、C、D四处的亮度分别为100、50、10、5,则
lgA-lgB=lg100-lg50=2.0-1.7=0.3
lgC-lgD=lg10-lg5=1.0-0.7=0.3
影响反差的因素有景物本身的亮度反差、胶片的反差、显影的程度、拍摄条件、摄影机的眩 光、滤光器的运用及曝光情况等。
反差系数:γ
指影像反差和景物反差的比值
γ=影像反差/景物反差全色片γ=0.8~1;翻拍片γ=4
人像胶片γ=0.8**胶片γ=0.65
9.示性曲线
γ=tgX
四、黑白感光材料的种类:
1.从形态分为
①硬片——玻璃基片
②软片——分页片、软片两种
2.按感光性能可分为三种。
①色盲片——只能感受蓝、紫片,片速低、感色性差、宽容度小。银粒细、解像力高、反差 大。适用于**正片、幻灯片、翻拍片。
②分色片——对蓝、紫、黄、绿光感光,中性,适合拍无红色的物体。
③全色片——能感受全部色光、片速高、宽容度大、感色性能好、银粒较粗,反差平、解像 率低。
④红外线片——利用红外线进行拍摄的感光片,能感受红外区域的不可见 光,同时对可见光中的蓝色短波光及紫外线敏感,所以拍摄时必须加深红滤色镜。冲洗加工 同一般黑白片。
3.按感光度可分为三种
①低速片——感光度ISO50/18以下。
②中速片——感光度ISO64/19~125/22之间。
③快速片——感光度ISO400/27以上。
4.新型感光片:
①波拉一步成像胶片。
②微泡(重氮)片。
五、黑白感光材料的选用
1.制作大尺寸片要选用中、低速片。
2.室内、运动场面或舞台拍照可选用高速片。
3.用变焦距、长焦距镜头宜使用高速片。
4.拍黑白文字、图表、印幻灯、拷贝正片应用低速色盲片。
5.闪光摄影用高速片适用于拍摄较大场面。
6.胶片不可过期。
7.卷片不可过快防止产生静电反应。
六、黑白感光材料的冲洗
1.黑白胶卷的冲洗
胶片曝光后需经一定的化学药品处理方可得到可见影像。
①潜影
潜影也是由银组成的,它是卤化银晶体曝光后产生的一些银原子,它们存在于卤化银晶 体表面或内部,聚焦在感光中心上形成显影中心。
光能
AgBr→Ag+Br
潜影→予潜影→次潜影→显影中心、多个显影中心→潜影(感光中心)
②显影
显影是通过化学方法产生可见银的过程,显影时还原而得的银比在光的作用下直接生成的银 多几十亿倍。
溴化银+显影剂=溴化物+银粒(黑色)
①显影液的成分与功能。一般显影液由显影剂、保护剂、促进剂和抑制剂组成。
a.显影剂
米妥尔:显影速度快,反差小,受温度影响小。
对苯二酚:显影缓和,反差大,受温度影响大。
菲尼酮:损耗低,用量小,易保存,易产生灰雾。
b.保护剂:无水亚硫酸钠
在显影液中Na?2SO?3先与氧气化合,防止了显影剂的氧化,且有溶解银盐的的作用, 有微粒效果。
c.促进剂:无水碳酸钠。
在显影中它能产生酸性物质溴氢酸,起到妨碍显影剂的作用,故用Na?2SO?3增加碱性。
d.抑制剂:溴化钾。它可防止未曝光银盐还原成银而生成灰雾。
②显影液的配制
a.蒸馏水750/1000毫升,52?°C?
b.天平称量,保证药质。
c.逐一加入(先加10%Na?2SO?3)。
d.搅动→过滤。
(3)配方(从略)见《摄影化学》一书。
(4)方法为盆显影、箱显影、罐显影。
③停影:停影一般是用弱酸性药液来中和显影成分。
④定影:胶片经曝光、显影后仅有25%银盐还原为银粒,组成负片上的影像,其它卤化银仍 有感光能力,所以需要进行定影处理。
①配方:
a.定影剂——硫代硫酸钠
b.停显剂——醋酸PH=4.0~5.0
c.保护剂——Na?2SO?3防止海波分解
d.坚膜剂——钾矾
e.缓冲剂——硼酸
②定影时间负片为6分钟,正片为2分钟,温度15~20?°C?
每1000ml定影液可定影20~25卷胶卷;10×12寸像纸20~25张。
⑤水洗20~30分
⑥干燥
⑦减薄、加厚、染色处理(从略,见《摄影配方》一书)
2.黑白照片的制作
①印相
印相是获得与底片一样大小的一张正片的加工手段,印相是用印相箱来完成的,一般印相箱 的结构如图3-5所示。
具体方法是:
①把底片放在印相箱的曝光玻璃板上,底片药面朝上。
②把正片(相纸)药面向下,紧紧压平在底片上面。
③曝光(时间一般在5秒以内)试样。
④依试条显影情况。试条显影情况系指在指定冲洗显影液中,在规定时间内的显影效 果改变光强(曝光时间),改变滤片密度(改变加在光源和曝光窗口玻璃之间的滤光密 度。)来决定准确曝光时间。
⑤样片试好之后,依下面过程操作曝光→显影→停显→定影→水洗→上光。
②放大
放大的原理是投影晒相法。
①放大机的种类及结构
其中,集光式放大机(如图3?6所示)光线集中,光亮度高,并且有增强反差的作用,投射出 的影像清晰。但是,这种放大机由于光线强而集中,也容易产生负片银粒及细微尘土或斑痕 明显突出,或光线不均匀等缺点。这种放大机常用来做黑白底片的放大。
图3-8 散光式放大机(如图3?7所示)使用便利、光线匀散、柔和、反差弱,常用来做彩色底片放大 或人像底片放大。
半集光式放大机较少采用。
现在有“双用途”放大机(如Beselet),能很简单地从集光式转换为散光式,简化了操作过 程。
②放大照片使用的主要器件
放大照片除需要有一台适用的放大机外,还需要一些其它器件,这其中主要有:
a.放大镜头
放大镜头是最重要的器件,它决定了放大影像的清晰程度和光线均匀程度。放大镜头一般由 前后两组镜片组成,中间有光圈结构,放大镜头的光圈一般由f/4~f/16,放大时通常使用 由最大口径收缩二级的光圈,这样既克服了镜头球面差造成的缺点又弥补了由于过多缩小 光圈而造成的绕射现象的不足。
放大镜头也有不同的焦距,操作时要依底片不同,选择不同焦距的放大镜头。一般要求镜头 焦距等于或略大于底片对角线的长度为宜。在用大底片(如6寸底片)做小倍率放大或特别要 求周围部 分影像清晰的负片放大应适当延长曝光时间便于操作。为防止四周光亮度下降,还往往选用 镜头焦距比底片对角线略长的放大镜头。
b.底片夹
底片夹是放大时放置底片的装置,它有带玻璃片的和不带玻璃片的两种。带玻璃片的底 片夹能保证底片平坦、影像清晰,能防止底片由于灯头过热发生卷曲和变形, 但在操作中增加了尘土污染的可能,清洁时要同时保证六个面,(底片2个面,2块玻璃的四 个面)都无尘土,这无疑加大了工作量。此外,带玻璃片的底片夹放大时有可能出现牛顿环 。牛顿环是光的一种干涉图像,它是由于光线经过极其相近的两个反射面时,重复反射互相 干涉所产生的明暗相间的同心圆环。负片片基相当光滑,平面性好、反射率高,它与玻璃夹 板面之间形成面对面的反射,于是形成了产生牛顿环的条件。
在用黑白相纸放大照片时,牛顿环体现的是白色条纹,用彩色相纸放大时将产生光谱状牛顿 环。为防止牛顿环的出现,要充分干燥玻璃片夹和底片,或使用将表面稍稍打毛的防牛顿环 专用玻璃。
c.曝光定时器
为保证相纸曝光时间的准确,需要设置一台曝光定时器,曝光定时器分为0~0.9秒、1~9秒 、10~99秒3挡,并由开关来控制“调焦与定时”动作。
现在有的定时器的时间显示采用数码管或发光数字管来实现,在暗室使用时很方便。
d.放大用框架
放大照片时使用的框架分为标准尺寸框架、可调框架和无边沿框架三种,平常最广泛采用的 是可调框架,如图3?9所示。 e.遮挡工具
为在放大时进行局部遮挡和加光等制作,需要一些各种形状的专用工具,③放大过程
第一步。清洁放大机和镜头放大机的聚光片和镜头上的尘土、污物会影响放大后的照片质量 ,在开始工作时要用吹气球、毛刷、镜头纸清洁。
第二步,清理并放置底片。将待放大的底片用吹球、抗静电毛刷仔细清理,并药面向下,顶 部朝外放在底片夹中,(若使用有玻璃的夹板,同样要把上、下两块玻璃的四个面仔细清洁) 。
第三步,选择画面并聚焦。打开安全灯,关掉暗室照明灯,把放大镜头的光圈调到最大处, 将定时开关拨到“聚焦”位置,升降放大机头,根据放大框架板上的投影来选择画面大小和 所属放大部位,然后调节聚焦旋钮,使影像清晰。
第四步,试样。将定时开关拨到“定时”位置,旋转定时波段开关至一定位置(即试放时间) ,把放大镜头的 光圈收缩二挡,用一小条相纸放在放大框架板的选定位置(一般为放大密度变化大的几个位 置范围内并使相纸药膜面向上)按动定时钮,对试样相纸条进行曝光。
第五步,对试样相纸条显影。将试样相纸条放入显影液中,在温度为20?°C?时正常显影 时间为2~3分钟,(对使用D?72显影液而言)短于这个时间说明曝光过度,要适当缩短曝 光时间,反之,要适当延长曝光时间。
第六步,放大照片。试样相纸条曝光时间校准后,即可把所要放大的相纸压在放大框架上面 正式曝光,然后将曝光 的相纸经过显影、定影、水洗、烘干(或晾干)装裱等一系列过程,就完成由一幅底片放大成 照片的全过程。
④放大时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a.放大机聚光镜的直径要大于底片对角线。放大镜头的焦距要等于或咯大于底片对角线。 F50毫米的镜头适用于放大135底片,F75mm的镜头适用于放大120底片,F105mm的镜头适用于 放大6×9底片。
b.为防止杂散光线的干扰,要用黑纸挡住底片四周现有的底片夹上装有可调挡板 ,使用很方便。
c.聚焦时要把放大镜头的光圈调到最大,以获得最大亮度。调焦时要以人的头发、眼 睛或文字、建筑物的清晰程度为依据,放大时放大镜头一般收缩二至三挡光圈。
d.整个放大曝光过程中严防震动。
⑤调节影像反差的方法
调节影像反差有以下两种方法:
a.选择不同反差的相纸。相纸的号数越大,反差也越大。目前我国使用的相纸一 般为1~4号,随着号数的增大反 差也随之增大,其中2号为中性反差,4号为特硬性反差,放大时可依需要选用。
b.使用不同性能的显影液(参见《摄影配方》一书)
⑥放大的加工技巧
放大的加工技巧有柔光放大、局部遮挡和加光、矫正变形、加云、叠放、影调分离、浮 雕效果和虚光等。(引自《暗室百科》部分章节)。
有何用?介绍一个资料,慢慢看吧!
三原色是指哪些颜色
在昏暗的光线下玩手机用眼,会造成瞳孔长时间散大,堵塞眼内液体循环流通,很容易导致青光眼的发生,甚至导致永久失明。如果实在想玩手机,就开着一盏不太亮的灯吧。
眼睛在黑暗中对比敏感度低,会引起眼睛的调节系统负担加剧,进一步还会导致近视加深。
为了降低眼睛的负荷,最好调整手机屏幕的对比度,使亮度和色泽尽量柔和。有可能的话应在房间开一盏低亮度的背景照明灯,缓和一下屏幕和背景环境间亮度的差距,这样能对眼睛起到保护作用。
三原色指色彩中不能再分解的三种基本颜色,我们通常说的三原色,是色彩三原色以及光学三原色。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三原色是指哪些颜色,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原色:
红 绿 蓝
简介:
色彩中不能再分解的基本色称之为原色,原色可以合成其他的颜色,而其他颜色却不能还原出本来的的色彩。我们通常说的三原色,即红、绿、蓝。三原色可以混合出所有的颜色,同时相加为白色。
三原色分为两类,一类是色光原色,称为加色法三原色;另一类为颜料(染料)三原色,又称为减色法三原色。
基本介绍:
三原色分为两类,一类是色光原色,称为加色法三原色。
另一类为颜料(染料)三原色,又称为减色法三原色。
详细介绍:
原色,又称为基色,即用以调配其他色彩的基本色。原色的色纯度最高,最纯净、最鲜艳,可以调配出绝大多数色彩(理论上,三原色可以调配出所有的颜色),而其他颜色不能调配出三原色。 色光加色法和色料减色法示意图中,左图是色光的三原色:红(red)、绿(green)、蓝(blue);右图是色料(颜料)的三原色:黄(yellow)、品红(magenta)、青(cyan)。
色光三原色是指红、绿、蓝三色,各自对应的波长分别为700nm,546.1nm,435.8nm,光的三原色和物体的三原色是不同的。光的三原色,按一定比例混合可以呈现各种光色。根据托马斯?杨和赫尔姆豪兹的研究结果.这三种原色确定为红、绿、蓝(相当于颜料中的大红、中绿、群青的色彩感觉)。彩色电视屏幕就是由这红、绿、蓝三种发光的颜色小点组成的。由这三原色按照不同比例和强弱混合.可以产生自然界的各种色彩变化。颜料和其他不发光物体的三原色是品红(相当于玫瑰红、桃红)、品青(相当于较深的天蓝、湖蓝)、浅黄(相当于柠檬黄)。由英国化学家富勃斯特(1781—1868)研究选定的这三原色可以混合出多种多样的颜色,不过不能调配出黑色,只能混合出深灰色。因此在彩色印刷中,除了使用的三原色外还要增加一版黑色.才能得出深重的颜色。
在美术上又把红、黄、蓝定义为色彩三原色,但是品红加适量黄可以调出大红(红=M100+Y100),而大红却无法调出品红;青加适量品红可以得到蓝(蓝=C100+M100),而蓝加绿得到的却是不鲜艳的青;用黄、品红、青三色能调配出更多的颜色,而且纯正并鲜艳。用青加黄调出的绿(绿=Y100+C100),比蓝加黄调出的绿更加纯正与鲜艳,而后者调出的却较为灰暗;品红加青调出的紫是很纯正的(紫=C20+M80),而大红加蓝只能得到灰紫等等。此外,从调配其他颜色的情况来看,都是以黄、品红、青为其原色,色彩更为丰富、色光更为纯正而鲜艳。(在3D MAX中,三原色为:红黄蓝)
无论是从原色的定义出发,还是以实际应用的结果验证,都足以说明,把黄、品红、青称为三原色,较红、黄、蓝为三原色更为恰当。
色光三原色
光线会越加越亮,两两混合可以得到更亮的中间色:yellow黄,cyan青,magenta品红(或者叫洋红、红紫)。三种等量组合可以得到白色。
补色指完全不含另一种颜色,红和绿混合成**,因为完全不含蓝色,所以**就是蓝色的补色。两个等量补色混合也形成白色。红色与绿色经过一定比例混合后就是**了。所以**不能称之为三原色 。
在法国19世纪印象主义画派出现以前,人们大都习惯的认为物体的颜色是固定不变的,这就是所谓物体的“固有色”。后来印象派画家大胆的提出不存在固有色,物体的颜色是随着光线的变化而变化的,从而否定了固有色。现在又有人提出不应当否定固有色,认为许多绘画就是根据固有色来着色的,固有色在绘画中有存在的价值。那么怎么看待“固有色”呢?从科学的角度来讲是不存在固有色的,因为物体只有固定的物理结构,具有吸收和反射特定波长光线的能力,但是显示什么颜色还是要决定于什么样光线的照射。
在同样的白光下,消色物体中,吸收全部色光的物体呈现黑色,反射全部色光的呈现白色。某些物体由于它们结构的特点不能分解白光,但是它吸收部分白光同时又反射部分白光,因而列入从浅灰、灰到深灰等不同消色系列,这些颜色都是物体对白光非选择性吸收的结果。
当白光照射在有色物体上时,这些物体对白光有选择的吸收和反射,反射出来的光谱成分也各不相同,这时人们就会看到不同色彩的物体。例如红花吸收白光中的黄、青、绿、蓝、紫等色光,而反射红光,所以看起来是红色,所以说人们看到的物体色,就是物体不吸收或少吸收而反射出来的不同颜色。 当不同的光色映照物体时,它会呈现不同的颜色,日光下?肖色的物体也会变成有色物体。日光下呈现绿色的布料在红光下会变成黑色,因为绿布只反射绿光,而在红光下无绿光可反射所以呈现黑色。又如一张白纸,在白光下是白色,在红光下现红色,绿光下呈现绿色,如果同时打上红、绿两种色光,就会呈现**。只有发光体才具有其自己的固定不变颜色,不受其他光和周围环境反光颜色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不发光的物体是不存在“固有色”的',其色彩是由其自身的物理结构和周围的光线条件所决定的,所以称之为条件色。我们在色彩画写生时,首先要认识并注意表现条件色。
颜料三原色
彩色印刷的油墨调配、彩色照片的原理及生产、彩色打印机设计以及实际应用,都是黄、品红、青为三原色。彩色印刷品是以黄、品红、青三种油墨加黑油墨印刷的,四色彩色印刷机的印刷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在彩色照片的成像中,三层乳剂层分别为:底层为**、中层为品红,上层为青色。各品牌彩色喷墨打印机也都是以黄、品红、青加黑墨盒打印彩色的。按照定义,原色应该能调制出绝大部分的其他色,而其他色都调不出原色。
美术实践证明,品红加少量黄可以调出大红(红=M100+Y100),而大红却无法调出品红;青加少量品红可以得到蓝(蓝=C100+M100),而蓝加白得到的却是不鲜艳的青;用黄、品红、青三色能调配出更多的颜色,而且纯正并鲜艳。用青加黄调出的绿(绿=Y100+C100),比蓝加黄调出的绿更加纯正与鲜艳,而后者调出的却较为灰暗;品红加青调出的紫是很纯正的(紫=C20+M80),而大红加蓝只能得到灰紫等等。此外,从调配其他颜色的情况来看,都是以黄、品红、青为其原色,色彩更为丰富、色光更为纯正而鲜艳。
彩电三原色
彩色电视机的荧光屏上涂有三种不同的荧光粉,当电子束打在上面的时候,一种能发出红光,一种能发出绿光,一种能发出蓝光。制造荧光屏时,工人用特殊的方法把三种荧光粉一点一点的互相交替地排列在荧光屏上。你无论从荧光屏什么位置取出相邻三个点来看都一定包括红、绿、蓝各一点。每个小点只有针尖那么大,不用放大镜是看不出来的。由于小,又挨得紧,在发光的时候,用肉眼就无法分辨出每个色点发出的光了,只能看到三种光混合起来的颜色。
印刷三原色
印刷的颜色,实际上都是看到的纸张反射的光线,比如我们在画画的时候调颜色,也要用这种组合。颜料是吸收光线,不是光线的叠加,因此颜料的三原色就是能够吸收RGB的颜色,为青、品红、黄(CMY),他们就是RGB的补色。
把**颜料和青色颜料混合起来,因为**颜料吸收蓝光,青色颜料吸收红光,因此只有绿色光反射出来,这就是**颜料加上青色颜料形成绿色的道理。
按色感分
兴奋色与沉静色, 红橙黄等鲜明的暖色使人兴奋;青绿、青紫、青给人以沉静的感觉。
轻色与重色,浅淡的颜色给人以轻快的感觉,低明度深重的浓色给人以沉闷的感觉。重色在下轻色在上,使人觉得安定;轻色在下重色在上,则给人以不稳定的感觉。
艳丽与朴素的色彩, 明度、纯度高的颜色,给人以艳丽的感觉;明度低纯度也低的颜色给人以朴素无华的感觉。
前进色与后退色, 处在同一平面上的颜色,有的颜色使人感觉突出,有的颜色给人以退向后方的感觉。前者称前进色,后者称为后退色,一般的暖色如红、黄有前进感;冷色如青、绿有后退感。浅底子上的小块深色感觉向后,而深底子上的小块浅色给人的感觉则相反。房间的墙壁及屋顶涂以后退色感觉屋子宽敞高大。
膨胀色和收缩色, 有些颜色看起来比实际大,有些看起来比实际小。前者称为膨胀色,后者称为收缩色。膨胀色与前进色一致,暖色、明亮色显得大;收缩色与后退色相一致.冷色、暗色显得小。白底子上的黑色显得小;黑底子上的白字显得大。穿深色、冷色衣服的人显得瘦;穿浅色暖色衣人显得胖。
1925年的一个傍晚,帕基尼在书房里观看油画,随着天气逐渐变暗,光线越来越弱,会发觉眼睛对画面颜色的感觉,随着光度的减弱而发生变化,先是红颜色渐渐变得不明显,后来就只能看见蓝颜色,在暗光线下光波长的红,**感觉暗;光波短的青、绿色感觉亮,这种视觉色彩敏感度与亮光下相反的现象,被称为帕基尼现象。月光是太阳光的反射光,光色的组成与日光相同,但是亮度约为日光的五百分之一,在这种光线下,青绿色易于感知,红黄则难以辨认,所以人在月光下看红色是黑褐色,白色物体呈现青色,其他东西都带有一种青绿的调子,实际上月夜风景的独特色调不是月光光谱组成的变化,而是人的视觉对光谱中不同光色的感知度发生了变化。
视觉对明度也具备同样的恒常性感受。在直射日光下观看灰颜色的纸张,反射的光线强度,与在室内观看白纸时的亮度相比,要明亮许多倍,但人们都认为是灰纸。因为人们有在阳光下观察白纸的记忆与之相对照,从而在心理上自动调整了视觉感受。
色彩的恒常性还明显地表现在“固有色”观念上。人们在观察常见的物体时,由于受意识的影响,习惯地根据长久的经验积累,排除光线变化及环境色彩对物体的影响,把视觉的色彩感受调整到接近物体的常见色,如倾向于把皮肤看成肉色,把树叶看成绿色,把天空看成蓝色。这种固有色观念给人们地日常地工作和生活带来许多方便,但如果不能在特定情况下排除,就会给色彩观察带来相当不利的影响,涉及眼睛、视神经、心理对比,补色关系,色彩适应等。色彩爱好,色彩感情,色彩美感等,就不只限于视觉属性地范围,要扩展地联系到心理,个性,社会意识等许多因素来解释,只有全面地了解色彩的主题,才能正确理解色彩现象。
按属性分
色彩三属性 :色相,明度,纯度。人类能够见到地颜色多种多样,有各种鲜艳,柔和,明亮,深重不同地颜色,绝大多数颜色具有三个方面的属性,色相,明度和纯度,颜色可以分为两大类:有色系列和消色系列,有色系列的颜色都具有这三个方面的属性,无彩色系列物体,既黑白灰色物体,不具有色相和纯度,只有明度属性,不过色彩地三属性既包括有色系列,也包括消色系列,人们可以根据这三个要素给任何一种颜色定性,定量,因为颜色是由物体反射光波而产生地,这三个要素实际上就是基于所反射光波地特征而划分.
色相
色相是指色光由于光波长,频率地不同而形成地特定色彩性质,也有人把它叫做色阶,色纯,彩度,色别,色质,色调等,按照太阳光谱的次序把色相排列在一个圆环上,并使其首尾衔接,就称为色相环,再按照相等地色彩差别分为若干主要色相,这就是红,橙,黄,绿,青,紫,等主要色相。
明度
明度是指物体反射出来地光波数量地多少,即光波的强度,它决定了颜色的深浅程度,某一色相的颜色,由于反射同一波长光波地数量不同而产生明度差别,例如粉红反射光波较多,其亮度接近浅灰的程度,比大红反射的光波量较少,其亮度接近深灰的明度,他们的色相相同,明度却不同,这里还有一个因素影响色彩亮度,人类的正常视觉对不同色光的敏感程度是不一致地,人们对黄、橙黄、绿色的敏感程度高,所以感觉这些颜色较亮,对蓝、紫、红色视觉敏感度低,所以觉得这些颜色比较暗,人们通常用从白到灰到黑的颜色划成若干明度不同地接替,作为比较其他各种颜色亮度地标准明度色阶。
纯度
纯度是指物体反射光波频率的纯净程度,单一或混杂的频率决定所产生颜色的鲜明程度。这是一个外来词汇,由于翻译的不同,也有把它翻译为:饱和度、彩度、色纯、色度、色阶,这些词的含义是一样的。当然,有些译法容易混淆,值得商榷。单一频率的色光纯度最高,随着其他频率色光的混杂或增加,纯度也随之减低。物体色越接近光谱中红、橙、黄、绿、青、蓝、紫系列中的某一色相,纯度越高;相反的。颜色纯度越低时,越接近黑、白、灰这些无彩色系列的颜色。
当我们绘画时,经常要比较几块颜色的不同.“便在调色时加以区别.这时要同时比较色相、明度、纯度三个方面,不能只看一两个方面的区别。两种颜色互相比较时.可能出现下面8种情况,其中包括了三属性搭配的各种。
调色
调色原则
颜色如同炒菜要掌握火候.颜色调配得不够,会显得“生”,“火气”。
颜料的品种要尽量用得少,包括黑白在内,一般不超过四种色就能调配出所需要的颜色,第五种以上的颜色加进去,只能起到增加黑和灰的作用,颜色中的对比色成一起,就是黑灰色。有人认为加不同颜料可以使颜色丰富,其实只能降低纯度,经验丰富的画家常常利用简单的几种颜色,取得优美雅致的效果。用浅黄加入少量的黑调配出一种沉着的绿色。当颜色调配合适的时候,会有一种滋润的感觉,涂在画布上色素渗入画面,退到空间里的感觉,相反颜色显得干枯、漂浮就不好。
根据颜料中所含的成分,颜色可以分为纯色、清色、浊色。纯色中不含白,清色中只含黑,或者只含白,浊色(“灰”颜色)中含有黑色也含有白色,也就是含有灰色。
我们作画时口头上讲的“灰颜色”,有两个含义:一是指消色的灰色;另一个指的是浊色。不是指由黑加白调出的灰色,而是指颜色微妙、沉着,含有一定灰色成分的某种颜色。画面上使用大量“灰颜色”,其目的是为了使画面色彩互相衬托得更为响亮。
彩画家应该熟练掌握调色技巧,明确所要调配的颜色是纯色(灰颜色),然后根据不同种类颜色的调色原则分别进行调色。
清色
清色是指原色中只加白的亮清色,或者原色中只加黑的暗清色。清色的特点是颜色中不含灰色的成分,也就是说一块清色不能同时既含黑又含白。一般的画面中清色的面积不多,但却常常是不可缺少的颜色。如果在亮清色中混入黑色,颜色就会显得胀、发灰;如果在暗青色中混入白色,画面会发灰、发粉。清色应该是很容易调配的,但是如果画笔中混有脏颜色,或者画板的颜弄脏了没有及时清理,那就会怎么努力也调不出清色来的。
浊色
浊色绘画中大量的颜色是纯度偏低、色彩倾向不突出、色感比较微妙的浊色,通常称为“灰颜色”。“灰颜色”不是指的简单的黑色加白色而调成的灰色,要调得亮而不灰,难点是掌握浊色中灰色成分的含量,或者说黑色和白色成分的含量。适当则过则“脏”,不足则“生”。调浊色时掌握灰度的方法,归纳起来有三种:
第一、加入适当的黑颜色,加黑多则纯度低,加黑少则纯度高.在一般情况下只需要加入很步黑色.这需要细致掌握。
第二、用对比色控制颜色纯度。我们知道对比色相加成灰黑色,加入对比色就等于加入一定黑色。画家吴作人谈怎样画静物时.曾经指出:画红花时要加进一点绿颜色.效果才好。我道绿正是红的对比色,红色中加进绿色,等于加进一定量的黑色.这会使颜色显得柔和微妙。的如蓝加橙,**加紫都有同样作用。
第三、用复色调色。有些现成的颜料如土黄、生赭、熟褐、生褐、土红、赭石、土绿等都是复色,原色,也不是间色,这几种颜料本身就含有黑灰成分。调色时不用原色、间色?使用这样一些互相调配,调和出米的颜色会显得柔和又不容易脏。比如,调脸色用土红和土黄加白,本身有一定的灰色成分,会比用浅黄加大红加白显得柔和、沉着。
纯色
不含有黑和白的成分,如红、橙、黄、绿、青、蓝、紫等属于色相环上的颜色,不能认为颜料袋中原封不动的颜色都是纯色,像土黄、土红、赭石、生赭、熟赭、生褐,本身就不纯,相当于含有微量的黑色的暗清色。绘画中直接使用挤出的纯色较少,只有红、黄、绿、青、蓝、紫等几种,绘画中需要的大多是界乎两个颜色中间的纯色。纯色大多是用色相环上邻近的两种颜色互相混合调配出来.如用橙和红调配出偏橙的红色;用或者用群青和红调配出偏紫的红色;用绿和黄调配出偏绿的**等纯色。调纯色时挤出自调色板和画笔都要干净,不要使用被污染,弄脏了的笔和颜色。不然就调配不出鲜明、纯色。
色调
明度色调以占据画面的大部分面积的色块的明度为依据从而形成的不同色调。从明度上画的色调,可以分为高调、中间调、低调三大类,高调以浅亮色为主;中间调以灰色明度色块;低调以深灰、黑色色块为主。
此外明度色调还可以区分为长调和短调。它们是在明度基调中,根据整个画面全部明度色阶运用的幅度区分出来的。如果把明度从白、灰白、浅灰、深灰、黑灰到黑.分为若干层次。在色调时.有选择的扩展或限制所运用的幅度。就会形成长调和短调。使用明度色阶宽阔的调.使用明度色阶狭窄的是短调。应用时根据需要适当进行大小面积的搭配,这样便可构同的长短调效果。
高长调
大面积浅灰的底色配以小块的黑和白,给人以明快的感觉。
高短调
大面积浅灰色的底色配以小面积的灰。造成微妙柔和的气氛。
中间长调
在大面积中灰色的底色上配以白和黑的小块,会给人以强烈而鲜明的感觉。
中间短调
在大面积中灰色的底色上,配以浅灰和深灰的小块,给人的感觉就不鲜明。
低长调
在大面积深灰的底色上配以黑和白的小色块。会造成强有力的效果。
低短调
在大面积深灰色的底色上配以中灰黑的小块,会造成低沉浓重的气氛。
中间高短调
在大面积中灰的底色上配以白和浅灰的小色块,会造成一种明朗的气氛。
中间低短调
在大面积中灰的底色上配以小块的探灰和黑色,会形成一种暗淡的沉闷的气氛。
冷暖
冷暖色配颜色的冷暖时,容易出现的偏向是拉不开冷色和暖色的距离,颜色枯燥、单调。例如,出某种灰色,但是冷灰色与暖灰色区别不开,或者只能调出暖灰色.调不出冷灰色;只能种红色,冷红和暖红分不开,或者只能调出暖红色,而调不出冷红色等等。如何解决这?首先要认识到.在每个主要色相当中都有着两种冷暖不同的颜料。在红色类中,暖的有红,冷的有玫红、紫红;在黄类颜料中,暖的有中黄、土黄,冷的有柠檬黄、浅黄;在绿色暖色类有中绿、草绿,冷色类有粉绿、翠绿;在蓝色类颜料中,冷色有湖蓝、普蓝-冷色有调冷色时要用偏冷的颜料调配,如调配冷的灰红色.要用白红.如果用了暖的朱红自调出偏暖的灰红色。而在调配偏冷的灰红色时就要用白红来调灰。
总的来说,暖黄、暖蓝调色,画出的画色调偏暖。用冷红、冷黄、冷蓝画出的画调子偏冷。所以通过可以控制色调的冷暖,但并不是调色盘(板)上挤出的颜料品种越多,画面上的色彩就越多,不是增加而是要限制减少所使用的颜料的品种。控制颜料品种,可以促使你更认真调色。有人把所有能找到的颜料全都挤到画板上,其结果常常由于颜料调和得过多而成颜色.或者造成画面颜色庞杂,难于统一。一些色彩大师使用颜料的种类都不是很多,贵支只用六到七种颜色,但是他画面上的色彩却是极为丰富微妙的。调色的时候,要舍得在调色板上多花费一些时间,甚至调色的时间要多于在画布上绘曲瞧后才会逐渐熟练.直到得心应手。调颜色有如弹钢琴时钢琴家的手指一样?不假思索就能调配出所需要的颜色,这要经过一个相当的过程。法国画家德拉克洛瓦常常花上好几个拜的时间在他的调色板上调配颜色,调好后再一块块的涂到画布上,每种颜色是怎么调成的,都作了详细的记录。如果开始不肯在调色上下工夫而急于在画布上涂抹的人,到头常常不得不刮掉重来。学习调色是学习绘画的一个重要过程,不能轻视或漫不经心。
暖色调系列的配色古典绘画特别是人物画,大多数是在暖色系列色的基础上取得色彩的调和。经常使用的是金**调、棕色调,画面以褐色、赭色、橙黄、红色为主,给人以温暖、热情的感觉。
另外一种情况是,有的画家的画面上虽然采用许多蓝、绿色,但是都是暖蓝(发绿味的蓝、暖漕昧的绿)。也能给人以暖色调的感觉,冷色调系列的配色关于冷色调有两种说法,具有两种不同含义。一种是指画面以蓝、绿、紫色为主组成的冷色造成的宁静、雅致的气氛,这是常用的具有比较单纯的含义。
另外一种含义的冷色调是指有些画尽管画面使用了许多红、黄类暖色,但是用的多是冷红如倾向于玫瑰红(紫红的颜色)、冷黄(例如倾向于柠檬黄的颜色),这些颜色组成的画面也能以冷静的感觉,所以也称之为冷色调,这是一种比较难以掌握和使用的色调。绘画的色调从纯度上可以区分为:浓艳的高纯度调子、柔和的中间纯度色组合的调子和朴素近黑白灰的低纯度调子。
关于“暗光光度曲线(关于暗光光度曲线的简介)”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评论列表(3条)
我是雅莹号的签约作者“静轩”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暗光光度曲线(关于暗光光度曲线的简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暗光光度曲线(关于暗光光度曲线的简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
文章不错《暗光光度曲线(关于暗光光度曲线的简介)》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