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街畲族乡的乡土建筑

网上有关“青街畲族乡的乡土建筑”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青街畲族乡的乡土建筑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作为历史上乡村聚落主要的公共活动空间,古廊桥、古建筑、碇步、河埠等历史遗存为青街的环境空间增添了几分灵秀。青街至今保留着一批极具明清特色的建筑物,李氏、池氏大屋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无论从规模、木作、款式、雕刻都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顺溪古建筑群有异曲同工之妙,2005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青街当地先祖大部分由福建迁徒而来,民居建筑形式受福建影响较深。一般为三合院、四合院,以穿斗式梁架为主,规模较大,聚族而居,雕刻精美,出檐深远。四合院中的二楼走马廊颇具福建民居特色,沿街门面使用可拆卸门板,二楼木板做拼封或栏杆,有的以竹廉做装饰。大户人家院落一般由较高大的石墙包围。

“四面环山,三水汇源,白石望月,玉带盘腰”,是古人对睦源桥的生动写照。睦源桥系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因跨睦源溪而得名,在世界廊桥名录上占有一席之地。属典型的古廊桥,于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重建。桥长12米、高4.6米、宽4.4米。桥为拱形,石结构,建有抬梁式木结构廊屋,廊屋两侧筑有亭式栏杆长椅。侧边长有一棵古樟,树龄近500年,奇妙的是,在樟树主杆上长出一株梅树,成为“樟抱梅”的奇观。众人赞此景为“桥架亭,坐亭乘凉;樟抱梅,望梅止渴。”

下睦源桥,便是青石街道,青街因此而得名。街道总长200米左右,宽约3米。路面由青石铺设,呈弧线型,时而连续,时而开敞,空间变化丰富。古时,村民进出往往步行于石板小道,或沿溪竹筏漂流,青街则是联系山内外的主要交通要道。街道两侧集中了较多的商业和大宅院,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均保留着明末清初的遗风。顺着青石街道走100多米便是李氏大屋。大屋墙体由溪流石头垒砌而成,足有3米高。始建于清代雍正十一年(1733年)。由前厅、正厅以及两厢构成,均为楼房。重檐悬山顶,前檐均设廊道,四周贯通,二楼置拼花美人靠,工艺精细,总建筑面积达1440平方米,别有气势。

青街古民居中雕刻最精致的要数池氏大屋。据《池氏家谱》载:“池氏路基始祖在明万历初年自闽入浙,徒迁睦源,本房九世祖发迹后,特聘浙闽赣三省土木名师巧匠18人整营三年而成。”池氏乃是当地望族,因慕此地山清水秀,耗巨资建深宅大院,以谋丁财两旺。大屋始建于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系二进四合院式建筑。布局恢宏,技艺精湛,内外设甬道、青石八角石磉,光滑透亮。池氏大屋以木刻花雕最富特色,具有极高的观赏和保护价值。自跨进池氏大屋,跃入眼帘的是各种木质雕饰,几乎所有的木构件上都有雕刻,用“无木不雕”来形容绝非夸张。木雕题材广泛,涉及历史故事、戏曲人物、宗教神话、名胜古迹、山水花卉、几何纹饰等。堂壁共有218幅木雕,形象逼真、惟妙惟肖,使人眼花缭乱。雕刻中的《蜜蜂采蜜》、《鲤鱼跃龙门》、《寿桃蝙蝠》、《松鹤图》、《花瓶成对》、《东吴招亲》等,无不体现了畲乡丰富多彩的文化,被专家盛赞为 “明清民间木雕工艺美术馆”。

关于“青街畲族乡的乡土建筑”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14)

猜你喜欢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展艳杰的头像
    展艳杰 2025年09月02日

    我是雅莹号的签约作者“展艳杰”

  • 展艳杰
    展艳杰 2025年09月02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青街畲族乡的乡土建筑”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青街畲族乡的乡土建筑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作为历史上...

  • 展艳杰
    用户090202 2025年09月02日

    文章不错《青街畲族乡的乡土建筑》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雅莹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