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新牛津英汉双解大词典的前言”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新牛津英汉双解大词典的前言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新牛津英汉双解大词典》是根据《新牛津英语词典》(The New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以下简称《新牛津》)第一版(1998年)和第二版(2003年)编译而成的。本英汉双解版收列单词、短语及释义35.5万余条,其中包括新词新义5000余项,科技术语52000余条,百科知识条目12000余项。此外,本词典从英国国家语料库(The British National Corpus)选取例证逾70000条,设置用法说明专栏500余处。据我们所知,本词典是牛津大学出版社授权在中国大陆编译出版的全球规模最大的英汉双解词典。《新牛津》英语原版出版后,“被出版界誉为自1884年《牛津英语词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问世以来最重要的一部英语词典”(新加坡联合早报网伦敦新华电,1998年8月15日)。陆谷孙先生在《新牛津》影印本(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序言中指出,“新版牛津却是从当代英语的实际出发,对意群作了爬核和整理,义项大大精简,实用性显然大增,更便利了查阅;与此同时,新版牛津的释文力求精练,措辞力求简易”;对英语用法“既是如实写真,又不走极端——这就是新版牛津编者对语词所承载的价值观的态度”。亚马孙网站也作如是评论:“这部词典之所以冠名‘新牛津’,是因为它代表了一种对传统牛津方法的新突破(a new departure from the traditional Oxford approach)。此书非据原有的牛津词典衍生而来,而是另起炉灶,重新编纂。该词典没有因袭历史主义方法,相反,它着力揭示英语词汇在当今时代的核心词义(core meanings)以及其他义项与核心词义的关系。”
《新牛津》影印本在外教社出版后,受到国内广大读者,特别是英语教师和翻译工作者的推崇。为满足更多读者的需要,外教社经牛津大学出版社授权,于2001年启动了《新牛津》英汉双解版的编译出版工作。《新牛津》英语原版由30余位编者和世界各地的60余位专家历时六载完成,本英汉双解版则由近90位专家、学者及其他工作人员耗时五年余才得以竣工。两项工程耗费的人力和时间相差无几,这或许是一种巧合,但却折射了这种“不幸的噍类”“一名之立,旬月踯躅”之差事的苦楚。..
将大型英语原版词典编译成英汉双解版,在双语辞书界并不多见,这对我们是一次新的尝试。在辞书电子化的今天,这种做法更显得必要。其间,我们遇到很多理论与实践上的问题。譬如,释义是逐词翻译,还是提供对应词?译文是与原版词典机械对照,还是作一定程度的编译?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我们试图从读者需求、双语辞书编纂惯例、词典的篇幅控制等角度综合考虑,力求寻得一个平衡点,并据此制订我们的编译原则。质言之,这些原则大致包括:
释义翻译以提供汉语对应词为主,对尚难以找到对应词的词汇则尽可能根据汉语规范给出一个临时的对应词,并辅以注释。我们认为,汉语在吸收外语中的概念、名称的时候,存在一个认同、消化及普及的过程,但这些概念、名称最终能否融入汉语词汇,则当由时间来见证。本词典对涉及日常生活、语言文化、组织机构、宗教神话、人名、地名、历史事件等方面的词条除提供对应词外,一般将释义全部译出作为注释。对专业、技术词汇通常只提供汉语对应词。《新牛津》原版中有关动植物名词条目多包括生物学分类说明,其中均附有拉丁语学名,考虑到一般读者不易查到这些术语的汉译,我们也请有关专家尽可能将这些学名译成汉语;事实上,有部分物种名称是首次在国内翻译。鉴于本词典的使用者多为中等以上英语水平的读者,原版中的用法说明、百科知识说明、词源说明等栏目不提供汉语译文。对词典中反复出现的公式化释义的翻译从简,以能达意为目的,不求文字表述上的对应或英汉对照。
回顾整个编译出版过程,我们自认为始终不敢有丝毫懈怠,力图使《新牛津》英汉双解版成为一个翻译过关、体例统一规范的整体。但由于工程浩大,成书时间仓促,词典中难免有疏误等不尽如人意之处,恳请广大专家、读者批评指正。
参加本词典编译、审校工作的人员来自全国各地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出版单位,主要有上海外国语大学、厦门大学、南京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洛阳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上海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等。所有参与本词典编译出版工作的人员都表现出了高度的责任心和合作精神。厦门大学吴建平教授、洛阳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姚乃强教授以及南京国际关系学院李建波教授为本词典的编译、审校做了大量的组织工作。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庄智象教授自始至终关心、指导本项目的工作,并从政策、人力、财力诸方面给予坚定的支持,为本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切实的保障。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前总编辑汪义群教授在项目前期兼任项目负责人,对本词典的总体设计及编译、审校的组织实施起过重要的作用。牛津大学出版社(中国)有限公司词典出版部经理刘勇强先生与编辑周颖女士在项目实施期间同我社保持密切、坦诚有效的沟通,对提高词典质量、加快出版进度提出了不少有益的建议和意见。中国辞书学会副会长、南京大学双语词典研究中心张柏然教授对本词典给予很高的评价,并在出版之际欣然为本词典作序。本词典项目负责人兼责任编辑张春明先生与潘敏女士全程负责本项目的工作,在总体设计、人员组织、流程管理、质量监控以及编辑、审稿、校对诸方面做了大量的艰苦细致的工作。本词典出版统筹李琴女士积极配合本词典项目组的工作,从排版、设计、印装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持,为本词典的及时出版起了很大作用。在本词典的编译出版过程中,还有诸多领导、专家、学者、同仁、朋友给予不同形式的关心、指导与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年12月
catti三级笔译考试应注意什么?
"Rapture of the deep":氮麻醉;深海眩晕
多年以来,深海潜水员们都使用装有空气的气瓶。但是近几个月来,一群优秀的暖水潜水员抛弃了传统的空气,开始使用氧气、氦气和氮气的混合气体,他们称之为“氦氮氧混合气”。氦氮氧混合气并不是他们最先发明的。他们参考了军队潜水和商业潜水的技术后进行了改进,以适应他们自己的潜水特点。查特顿听说,在深海使用氦氮氧混合气比使用空气要好得多:
——可以开阔潜水员的视线;
——可以使行动更敏捷,身体更协调;
——可以使海底潜水持续更长时间;
——可以减少减压时间;
——可以降低氧气中毒和深海眩晕症状出现的可能性;
——可以消除氮醉症状。
catti三级笔译考试应注意如下:
一、字典越大才越好实务考试可带两本字典。英译汉最大的字典是译文出版社陆谷孙编纂的《新编英汉大辞典》(第三版),收词20万,录有大量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汉译英最大的字典是外研社出的《新世纪汉英大词典》,收词14万,收录大量新词和例句。
普通牛津、朗文双解词典一般收词不超过8万,且没有专有名词,普通用汉英词典缺少最新词汇,而且例句少,用法少。英英字典不要带。为了在分秒必争的考试中节约时间,请在两本字典上按照字母顺序作标签,这样一翻就到位了。
二、考试带齐八大件确认考试当天应该带的东西有:1、准考证,2、身份证,3、手表,4、英译汉词典1本,5、汉译英词典一本,6、黑色或蓝色钢笔或签字笔若干支(实务),7、2B铅笔和橡皮(综合),8、尺子(实务答题时供修改用)。
三、中午饮食不大意上午11:30综合考试结束,下午1:45入场,2:00开始考长达3个小时的实务,、中午共有2小时15分钟休息时间。学校提供几个教室备考。
四、建议大家自带食物和水,迅速占领备考教室的有利位置食宿。不可吃多,不可吃鸡蛋等不易消化食物,以免血液进胃,脑部缺氧以至昏厥。
五、别人交卷不慌张一切考试都和心理的准备分不开,无论自己水平高低,都要在考试前后保持自信轻松的心态,尤其不要被别人影响。别人交卷快,自己也不可受影响,学耕地老牛,扎实耕耘。
六、时间分配早打算综合题的阅读题有增加长度难度的趋势,所以上午考试时,在开始阶段要抓紧时间。实务题英译汉看起来会比汉译英长,但汉译英会更费时,要尽量把时间平均分配。建议把时间定在1小时40分:1 小时20 分,所以英译汉部分要快做。
七、专有名词必准备传统学习中大家都不重视人名、地名、事件名、缩写和其他一些专有名词的背记,但是翻译考试的要求是字字矶珠,一个单词也马虎不得,都要翻出中文,同学们有必要专门在考前查看一些口笔译词汇书,至少在脑子里对一些常见的说法挂个号。
八、人事部颁发的2006年5月各级口笔译考试中出现的问题中,三级笔译考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1、长难句子理解能力差;2、组织通顺汉语能力差;3、知识面窄,普通常识和背景知识缺乏;4、地名很少译准确。后两个问题其实都与大家以往不重视专有名词有关。(当然也与字典没有带对有关)
九、卷面书写莫忽视翻译考试是非常主观性的考试,答题本身就是争取阅卷老师爱惜你可怜你尊重你的过程,所以考试的卷面不容忽视。如果认真把卷面写好,注意做翻译的一些规矩,也许就真可以多得两三分,考试就可以涉险过关。
现在大家都用电脑写东西,对用笔写字越来越不注意了,所以在考前请大家坚持完全模拟考试,用笔写字练习。
关于“新牛津英汉双解大词典的前言”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评论列表(3条)
我是雅莹号的签约作者“登彩云”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新牛津英汉双解大词典的前言”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新牛津英汉双解大词典的前言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文章不错《新牛津英汉双解大词典的前言》内容很有帮助